建党百年馆藏作品展钱松喦红岩图欣

参展作品

钱松喦·《红岩图》

纸本设色纵五七·七厘米横四一·三厘米

题识:风雨万方黑,红岩一帜红。仰钦奋彤笔,挥洒曙光中。钱松喦并句

钤印:松岩不老松

荣宝斋珍藏

钱松喦(-)

钱松喦(一八九九—一九八五)号芑庐主人。江苏宜兴人。一九一八年入无锡省立第三师范,师事胡汀鹭。毕业后任中小学、师范及无锡美专教师。一九三三年与陈旧村合办振南美术函授学校。一九四九年后当选为无锡市美协常务理事、市文联副主席。一九五七年后历任江苏省国画院画师、副院长,美协江苏分会副主席,江苏省国画院院长。善山水、人物、花鸟。早年所画仕女,一改传统峨冠博带装束,易穿旗袍。中年尤擅菊花写生。后主张师法造化,山水更趋圆熟纯正,苍茫厚朴。创作以巨幅山水著称,亦长于指画。著有《砚边点滴》等。

创作原型

八路军重庆办事处旧址

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重庆办事处位于重庆市红岩村。

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红岩村13号为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驻渝办事处所在地。年8月28日,毛泽东在重庆谈判期间曾住在这里。周恩来、董必武、叶剑英、博古、林伯渠、吴玉章、王若飞、邓颖超等中国共产党著名领导人曾长期在此生活、战斗,为新中国的诞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全国解放后,红岩村13号得到人民政府的妥善保护,年5月1日,在此地建成红岩革命纪念馆并对外开放。年3月,国务院公布此楼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的红岩革命纪念馆已成为全国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创作背景

年,63岁的老画家钱松喦把刚刚完成的《红岩图》给江苏画院的同事看,大家惊叹于画中屹立的那一块方方正正的红色岩壁,不由想起两年前的11月,“江苏国画工作团”一行参观了红岩村——八路军重庆办事处时的情景。

当时大家从不同角度勾画了素描稿。钱松喦回旅馆后又悉心整理出一幅面面俱到的场景记录稿。其中有纪念馆、坡脚下的大黄桷树、绕馆生长的一丛丛芭蕉、馆旁的一株大树和一株柏树,还有礼堂与侧屋等。他念念不忘,一年后又画成一幅作品,大胆地将种满芭蕉的土坡全部染成红色,而芭蕉以白描绘出。同事们认为把芭蕉处理成白色,与现实严重不符。钱松喦听取了意见,为芭蕉添上淡绿色后,却又马上推翻了这种做法,重新改回留白的芭蕉丛。钱松喦对岩崖这个主角还是不够满意,于是他又开始重新思考。又经过了一年,时间已到了年9月,稿子已改了几十次,他终于完成了较为满意的一稿。

作品欣赏

钱松喦·《红岩图》首先给观者一种高山仰止的感受。纪念馆被安置到了画的顶部,虽然画家大大压缩了标志性建筑重庆红岩村八路军办事处的规模,但因为红色的屋顶,与画面主体的红色崖壁形成了鲜明的呼应,并不显得孤立。馆旁原有的几棵树,被移换成泰山的汉柏造型,墨黑色的大树冠罩染上了一层浅朱砂,保持了画上方色调的统一。为了不影响处于中心位置的红岩,画家将上山小道靠左边绘出,形成一条斜线。以白描手法勾勒出的芭蕉仿佛是纪念馆的引导员,沿石阶而上。整个画面形成红、黑、白三种色相,进一步突出了主题寓意。

钱松喦·《红岩图》(局部)

在这幅二十世纪山水画的代表作品中,钱松喦对实景物象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剪裁,达到了高度的凝练。他略掉了环绕在纪念馆周围的杂树,还有坡脚下一棵大黄桷树,突出主要元素在画中的作用,形成一馆、一岩、一路、一树、一丛等极具概括性的形象。色彩也经过了夸张,画面中夺目的红色,弥漫山间,带来了巨大的视觉冲击力。由于标志性建筑物被大大压缩,使岩崖成为画面的绝对主角。钱松喦还运用苍劲的线条,绘出结构坚实饱满的岩石,象征革命者磊落坦荡的性格。大面积红色的渲染,也暗喻前进道路上经历的无数次牺牲。右上角自题五言绝句一首:“风雨万方黑,红岩一帜红。仰钦奋彤笔,挥洒曙光中。”诗句与画面保持高度的一致性。

这幅作品诞生之前,自年新中国成立后,画家们并没有找到更好的方法描绘时代新气象。带动当时的山水画家走出这种较为浅层次艺术表现误区的是以江苏国画院为代表的一批画家,其中以钱松喦为最。经过他的探索,终于使山水画走出了图式性、情节性和场景记录性的浅层描绘,赋予了传统文人山水以新时代的人文精神。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yezizhua.com/dzzz/1055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