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皮转移因子胶囊能不能治好白癜风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336503.html
定义及临床表现
?温胆二陈去乌梅,枳实竹茹大枣随,化痰清胆兼和胃,痰热内扰烦不寐。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半夏汤洗七次橘红各五两(各15g)白茯苓三两(9g)甘草炙,一两半(4.5g)
上药?咀,每服四钱(12g),用水一盏,生姜七片,乌梅一个,同煎六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现代用法:加生姜7片,乌梅1枚,水煎服)。
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湿痰证。咳嗽痰多,色白易咯,恶心呕吐,胸膈痞闷,肢体困重,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滑或腻,脉滑。
组成:山栀(炒)石膏(煅)*连(姜炒)生地*芩赤苓
功效主治:清脾泄热。治小儿心肿蕴热,致患鹅口,白屑生满口舌,如鹅之口者。
用法用量:灯心为引,水煎服。
出处:《医宗金鉴》卷五十一
定义:痈是指发生于体表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在中医文献中痈有“内痈”、“外痈”之分,其特点是局部光软无头,红肿疼痛(少数初起皮色不变),结块范围多在6~9cm左右,发病迅速,易肿、易脓、易溃、易敛,或伴有恶寒、发热、口渴等全身症状,一般不会损伤筋骨,也不易造成内陷。
临床表现:
可发生于体表的任何部位。
初起在患处皮肉之间突然肿胀,光软无头,迅速结块,表皮焮红,少数病例初起皮色不变,到酿脓时才转为红色,灼热疼痛。轻者无全身症状;重者可伴恶寒发热、头痛、泛恶、口渴、舌苔*腻、脉弦滑或洪数等全身症状。
成脓约在发病后7天左右,即使体质较差者亦不超过2周。局部肿势逐渐高突,疼痛加剧,痛如鸡啄。若按之中软有波动感者,为脓已成熟,多伴有发热持续不退等全身症状。
1、火*凝结证
证候:局部突然肿胀,光软无头,迅速结块,皮肤焮红,灼热疼痛,日后逐渐扩大,变成高肿发硬;重者可伴有恶寒发热、头痛、泛恶、口渴;舌苔*腻,脉弦滑或洪数
治法:清热解*,行瘀活血。
代表方:仙方活命饮加减。
2、热胜肉腐证
证候:红热明显,肿势高突,疼痛剧烈,痛如鸡啄,溃后脓出则肿痛消退;舌红,苔*,脉数。
治法:和营清热,透脓托*。
代表方:仙方活命饮合五味消*饮加减。
3、气血两虚证
证候:脓水稀薄,疮面新肉不生,色淡红而不鲜或暗红,愈合缓慢。伴面色无华,神我乏力,纳少;舌质淡胖,若少,脉沉细无力。
治法:益气养血,托*生肌。
代表方:托里消*散加减。
、定义及临床表现
定义:颈痈是发生在颈部两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俗名痰*,又称时*。其特点是多见于儿童,冬春易发,初起时局部肿胀、灼热、疼痛而皮色不变,结块边界清楚,具有明显的风温外感症状。
临床表现:
1.多见于儿童。常生于颈部两侧,但颌下、耳后、颏下等处也可发生。
2.初起患部结块,形如鸡卵,白肿,灼热,疼痛,活动度不大。约经7一10天,如不消散,即欲成脓,此时结块处皮色发红,肿势高突,疼痛加剧如鸡啄米样,按之中软而有波动感。溃后流脓*白稠厚,肿消痛减,约10天左右愈合。
3.本病多伴有轻重不同的全身症状,如恶寒、发热、头痛、口干、便秘、尿赤等。
2、风热痰*证
证候:颈旁结块,初起色白濡肿,形如鸡卵,灼热疼痛,逐渐红肿化脓;伴有恶寒发热,头痛,项强,咽痛,口干,溲赤,便秘;苔薄腻,脉滑数。
治法:散风清热,化痰消肿。
代表方:牛蒡解肌汤或银翘散加减。
1、定义及临床表现
定义:脓痈是发生于腋窝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又名米疸、夹肢痢。其特点是腋下暴肿、灼热、疼痛而皮色不变,发热恶寒,上肢活动不利,约2周成脓,溃后容易形成袋脓。
临床表现:初起腋窝部多暴肿,皮色不变,灼热疼痛,同时上肢活动不利,伴恶寒发热、纳差。若肿痛日增,寒热不退,经1—14天肿块中央变软,皮色转红,按之波动感明显,溃后脓出稠厚,肿消痛止,容易收敛。如溃后流脓不尽,肿势不退,多因溃口太小,或因溃口位置偏高,引起袋脓,以致引流不畅,影响愈合,甚或导致瘘管形成。
2、肝郁痰火证
证候:腋部肿胀热痛;伴有发热,头痛,胸肋牵痛;舌质红,苔*,脉弦数。
治法:清肝解郁,消肿化*。
代表方:柴胡清肝汤加减。
、定义及临床表现
定义:脐痈是生于脐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其特点是初起脐部微肿,渐大如瓜,溃后脓稠无臭则易敛,脓水臭秽则成漏。
临床表现:初起脐部微痛微肿,渐渐肿大如瓜,皮色或红或白,触之疼痛。成脓时伴发热、口干等全身症状。溃后脓出稠厚而无臭味者容易收口。如溃后脓出臭秽,或夹有粪汁,创口久不收口,脐孔部胬肉高突,脐孔正中下方有条索状硬结,则已形成脐漏。
2、湿热火*证
证候:脐部红肿高突,灼热疼痛;伴恶寒发热,纳呆口苦;舌苔薄*,脉滑数。
治法:清火利湿解*。
代表方:*连解*汤合四苓散加减。
3、脾气虚弱证
证候:溃后脓出臭秽,或挟有粪汁,或排出尿液,或脐部胬肉外翻,久不收敛;伴面色萎*,肢软乏力,纳呆,便溏;舌苔薄,脉濡。
治法:健脾益气托*。
代表方:四君子汤合托里透脓汤加减。
定义及临床表现
定义:委中*是发生在腘窝委中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其特点是初起木硬疼痛,皮色不红,小腿屈伸不利,愈后可有短期屈曲难伸。
临床表现:初起委中穴处木硬疼痛,皮色不变或微红,形成肿块则患肢小腿屈伸困难,行动不便。伴恶寒发热、纳差等症状。如肿痛加剧,身热不退,约2-3周后则欲成脓。溃破后2周左右而愈。脓成后切口过小或位置偏高,或任其自溃,脓出不畅,则影响疮口收敛。疮口愈合后,患肢仍屈曲难伸者,经功能锻炼后,约2-3个月可恢复正常。
2、气滞血瘀证
证候:初起木硬疼痛,皮色如常或微红,活动稍受限;恶寒发热;舌苔白腻,脉滑数。
治法:和营活血,消肿散结。
代表方:活血散瘀汤加减
3、湿热蕴阻证
证候:腘窝部木硬肿胀,焮红疼痛,小腿屈曲难伸;恶寒发热,口苦且干,纳呆;舌苔*腻,脉滑数。
治法:清利湿热,和营活血。
代表方:活血散瘀汤合五神汤加减。
4、气血两亏证
证候:起发缓慢,脓成难溃,遗后脓出如蛋清状,疮口收敛迟缓,小腿屈伸不利;舌质淡,苔薄或薄腻,脉细。
治法:调补气血。
代表方:八珍汤加减。
《外科正宗》卷三:活血散瘀汤
组成:川芎当归尾赤芍苏木牡丹皮枳壳瓜蒌仁(去壳)桃仁(去皮、尖)各3克槟榔2克大*(酒炒)6克
功效主治:活血散瘀。治产后恶霹不尽,或经后瘀血作痛,或男子跌打损伤后瘀血流注肠胃作痛,渐成内痈;及腹痛大便燥结者。亦可用以治疗委中*,局部肿痛微硬,屈曲艰难。
用法用量:上药十味,清水毫升,煎至毫升,空腹时服。药滓再煎再服。
备注:方中川芎、当归尾、赤芍药、牡丹皮、苏木、桃仁活血祛瘀,通调血脉;枳壳、槟榔破气消积,疏通气道;大*、瓜蒌仁攻逐瘀结,润肠通腑。且槟榔、枳壳亦助大*攻逐;归、芎、苏、芍之破瘀,得利气之品,则祛瘀之功益着。全方配伍甚佳。但究属攻破之剂,凡血虚无瘀者,切忌妄用。
出处:《外科正宗》卷三
、定义及临床表现
定义:臀痈是发生于臀部肌肉丰厚处范围较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由肌肉注射引起者俗称针*。其特点是发病来势急,病位深,范围大,难于起发,成脓较快,但腐溃较难,收口亦慢。
临床表现:初起臀部一侧红肿热痛,患肢步行困难,红肿以中心最为明显,而四周较淡,边缘不清。红肿逐渐扩大而有硬结,数天后皮肤湿烂,随即变成黑色腐溃,或中软不溃;溃后一般脓出*稠,但有的伴有大块腐肉脱落,以致疮口深大,收口较慢。初起即伴恶寒、发热、头痛、骨节酸痛、胃纳不佳等全身症状,待脓出腐肉脱落后,才逐渐减退。部分臀痈患处红热不显,而硬块坚巨,有疼痛与压痛,患肢步行不便,进展较为缓慢,全身症状也不明显。一般经过治疗后,多半能自行消退。
2、湿火蕴结证
证候:臀部先痛后肿,焮红灼热,或湿烂溃脓;伴恶寒发热,头痛骨楚,食欲不振;舌质红,苔*或*腻,脉数。
治法:清热解*,和营化湿。
代表方:*连解*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
3、湿痰凝滞证
证候:漫肿不红,结块坚硬,病情进展缓慢;多无全身症状;舌苔薄白或白腻,脉缓。
治法:和营活血,利湿化痰。
代表方:桃红四物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
4、气血两虚证
证候:溃后腐肉大片脱落,疮口较深,形成空腔,收口缓慢;面色萎*,神疲乏力,纳谷不香;舌质淡,苔薄白,脉细。
治法:调补气血。
代表方:八珍汤加减。
、定义及临床表现
定义:锁喉痈是发于颈前正中结喉处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因其红肿绕喉故名。又称猛疽、结喉痈,俗称盘颈痰*。其特点是来势暴急,初起结喉处红肿绕喉,根脚散漫,坚硬灼热疼痛,范围较大,肿势蔓延至颈部两侧、腮颊及胸前,可连及咽除、舌下,并发喉风、重舌甚至痉厥等险症,伴壮热口渴、头痛项强等全身症状。
临床表现:初起红肿绕喉,肿势散漫不聚,坚硬灼热疼痛,经2-3天后,肿势可延及颈部两侧,甚至上至腮颊,下至胸前。因肿连咽喉、舌下,可并发喉风、重舌,以致汤水难下,严重者可引起窒息。伴壮热口渴,头痛颈强,纳差,大便干燥,小便短赤;甚至气喘痰壅,发生痉厥。如肿势渐趋局限,根盘渐收,按之中软者,为成脓之象;如按之中软应指者,为脓已成熟。
2、痰热蕴结证
证候:红肿绕喉,坚硬疼痛,肿势散漫;壮热口渴,头痛项强,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舌红绛,苔*腻,脉弦滑数或洪数。
治法:散风清热,化痰解*。
代表方:普济消*饮加减。
3、热胜肉腐证
证候:肿势限局,按之中软应指,脓出*稠,热退肿减;舌红,苔*,脉数。
治法:清热化痰,和营托*。
代表方:仙方活命饮加减。
4、热伤胃阴证
证候:溃后脓出稀薄,疮口有空壳,或脓从咽喉溃出,收口缓慢;胃纳不香,口干少津;舌光红,脉细。
治法:清养胃阴。
代表方:益胃汤加减。p
①君药:*连、*芩——清热泻火解*,祛上焦头面热*,为君药。
②臣药:升麻、柴胡——疏散风热,并引药达上,使壅于头面的风热疫*之邪得以散泄,寓有“火郁发之”之意,共为臣药。
③*芩、*连:得升麻、柴胡之引,直达病所,清泄头面热*;
④升麻、柴胡:得*芩、*连之苦降,可防其升散太过,一升一降,相互制约,清泄疫*无凉遏,升散邪热不助焰。
⑤佐药:鼠黏子(即牛蒡子)、连翘、僵蚕——辛凉疏散头面风热,兼清热解*,助君臣清头面之热;
⑥佐药:玄参、马勃、板蓝根——清热解*利咽;
⑦佐药:甘草、桔梗——清利咽喉,且桔梗载药上行以助升、柴之力;
⑧佐药:玄参——滋阴,又可防苦燥升散之品伤阴;
⑨佐药:陈皮——理气疏壅,以利散邪消肿;
⑩佐药:人参——补气,扶正以祛邪,共为佐药。
?使药:甘草——调和药性,兼用为使。
?诸药配伍:共收清热解*、疏风散邪之功。
定义及急救处理
定义:中风是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口眼?斜、言语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仅以口眼?斜、偏身麻木为临床特征的危急病证,因其起病急骤,症状变化多端,病情变化迅速,与“风之善行数变”的特征相似,故名为中风。
急救处理:
1.保持安静,卧位休息,避免不必要的搬动。
2.保持呼吸道通畅,松解衣领,卸掉假牙,尽可能保持侧卧位,以利于口腔分泌物的引流,防止舌后坠。吸氧,必要时给予机械通气。
3.开放静脉通道,保持营养和水电解质平衡。
4.严密观察意识、生命体征及瞳孔情况。有颅内高压者,根据病情给予脱水降颅压。
5.体温升高者,可予酒精涂擦、冰袋、冰帽或冰毯进行物理降温。
6.高血压、烦躁者对症处理。
中经络:邪阻经络
症状:半身不遂,偏身麻木,感觉减退或消失,头晕目眩,口眼?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可伴见心烦易怒,眩晕耳鸣,呼吸气粗,口燥咽干,痰多而黏,腹胀便秘。舌质暗淡或红、紫暗,苔薄白或白腻或*腻,脉弦滑或弦细数。
治法:活血化瘀,化痰通络。
方药:化痰通络汤加减,药用法半夏、茯苓、天竺*、胆南星、天麻、丹参、香附、大*等。
中脏腑:闭证
症状:神昏,半身不遂,肢体拘急,项强身热,甚则手足抽搐,四肢厥冷,兼见鼻鼾痰鸣,躁扰不宁,腹胀便秘。舌质红绛或淡胖,苔*腻而干或白腻,脉弦滑数或沉实有力。
治法:清热化痰,醒神开窍。
方药:羚角钩藤汤加减,药用羚羊角、桑叶、钩藤、菊花、生地*、白芍、川贝母、竹茹、茯神等。
中脏腑:脱证
症状:神昏或昏愦,肢体瘫软,手撒成冷,汗出湿衣,重则周身湿冷,二便失禁。舌痿,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缓或沉微。
治法:益气固脱。
方药:参附汤合桂枝龙骨牡蛎汤,药用人参、附子、桂枝、龙骨、牡蛎、大枣、白芍、生姜等。
《通俗伤寒论》
羚角片先煎,一钱半(4.5g)霜桑叶二钱(6g)京川贝去心,四钱(12g)鲜生地五钱(15g)双钩藤后入,三钱(9g)滁菊花三钱(9g)茯神木三钱(9g)生白芍三钱(9g)生甘草八分(3g)淡竹茹鲜刮,与羚角先煎代水,五钱(15g)
水煎服。
凉肝息风,增液舒筋。
肝热生风证。高热不退,烦闷躁扰,手足抽搐,发为痉厥,甚则神昏,舌质绛而干,或舌焦起刺,脉弦数。
本证系由温热病邪传入厥阴,肝经热盛,热极动风所致。
①邪热炽盛——故高热不退;
②热扰心神——则烦闷躁扰,甚则神昏;
③热极动风,风火相煽,灼伤阴津,筋脉失养——以致手足抽搐,发为痉厥。
治宜清热凉肝息风为主,配以养阴增液舒筋为法。
①君药:羚羊角——咸寒入肝,清热凉肝息风;钩藤——甘寒入肝,清热平肝,息风解痉。两者合用,相得益彰,清热凉肝、息风止痉之功益著,共为君药。
②臣药:桑叶、菊花——辛凉疏泄,清热平肝,助君凉肝息风之效,用为臣药。
③佐药:鲜生地——热极动风,风火相煽,最易耗阴劫液,故用鲜生地凉血滋阴;白芍——养阴柔肝,二者与辛疏之桑叶、菊花相伍,亦寓适肝体阴用阳之法,又白芍合甘草,酸甘化阴,养阴增液,舒筋缓急,与君药相配,标本兼顾,可增强息风解痉之效;
④佐药:川贝母、鲜竹茹、茯神木——邪热亢盛,每易灼津成痰,故用川贝母、鲜竹茹——以清热化痰;热扰心神,以茯神木——平肝宁心安神,俱为佐药。
⑤使药:甘草——兼和诸药,为使。
⑥诸药相配:共奏凉肝息风、增液舒筋之功。
1.外寒内饮
临床表现:咳逆喘满不得卧,气短气急,咳痰白稀,呈泡沫状,胸部膨满,恶寒,周身酸楚,或有口干不欲饮,面色青暗;舌体胖大,舌质暗淡,舌苔白滑,脉浮紧。
证机概要:风寒束表,寒痰化饮,饮邪迫肺,肺气上逆。
治法:温肺散寒,降逆涤痰。
代表方:小青龙汤。
本方组成:由麻*、桂枝、干姜、细辛、半夏、炙甘草、白芍、五味子组成。
加减配伍:
①若咳而上气,喉中如有水鸡声,表寒不著者--可用射干麻*汤。
②若饮郁化热,烦躁而喘,脉浮--用小青龙加石膏汤。
2.痰浊壅肺
临床表现:咳嗽痰多,色白黏腻或呈泡沫,短气喘息,稍劳即著,怕风汗多,脘痞纳少,倦怠乏力;舌暗,苔薄腻或浊腻,脉滑。
证机概要:肺虚脾弱,痰浊内蕴,肺失宣降。
治法:化痰降气,健脾益气。
代表方:苏子降气汤合三子养亲汤。
组成:
①苏子降气汤:由苏子、苏叶、半夏、当归、前胡、厚朴、肉桂、甘草、生姜、大枣组成;
②三子养亲汤:由苏子、白芥子、莱菔子组成。
加减配伍:
①如痰多胸满,气喘难平--加葶苈子;
②兼见面唇晦暗、舌质紫暗、舌下青筋显露、舌苔浊腻者--可用涤痰汤加丹参、地龙、红花、水蛭;
③痰壅气喘减轻,倦怠乏力,纳差,便溏--加*参、*芪、砂仁、木香等;
④兼怕风易汗者--合用玉屏风散。
3.痰热郁肺
临床表现:咳逆喘息气粗,痰*或白,黏稠难咳,胸满烦躁,目胀睛突,或发热汗出,或微恶寒,溲*便干,口渴欲饮;舌质暗红,苔*或*腻,脉滑数。
证机概要:痰热壅肺,清肃失司,肺气上逆。
治法:清肺泄热,降逆平喘。
代表方:越婢加半夏汤或桑白皮汤。
组成:
①越婢加半夏汤:由麻*、石膏、甘草、生姜、大枣、半夏组成;
②桑白皮汤:由桑白皮、半夏、苏子、杏仁、贝母、*芩、*连、栀子组成。
前方宣肺泄热;后方清肺化痰。
加减配伍:
①若痰热内盛,痰胶黏不易咳出--加鱼腥草、*芩、瓜蒌皮、贝母、海蛤粉;
②痰热壅结,便秘腹满者--加大*、玄明粉;
③痰鸣喘息,不能平卧者--加射干、葶苈子;
④若痰热伤津,口干舌燥--加天花粉、知母、麦冬。
4.痰蒙神窍
临床表现:咳逆喘促日重,咳痰不爽,表情淡漠,嗜睡,甚或意识朦胧,谵妄,烦躁不安,入夜尤甚,昏迷,撮空理线,或肢体动,抽搐;舌质暗红或淡紫,或紫绛,苔白腻或*腻,脉细滑数。
证机概要:痰蒙神窍,引动肝风。
治法:涤痰开窍。
代表方:涤痰汤合安宫牛*丸或至宝丹。
本方组成:涤痰汤:由半夏、茯苓、甘草、竹茹、胆南星、橘红、枳实、菖蒲、人参、生姜、大枣组成。
加减配伍:
①如舌苔白腻而有寒象者,以制南星易胆南星,开窍--可用苏合香丸;
②若痰热内盛,身热,烦躁,谵语,神昏,舌红苔*者--加*芩、桑白皮、葶苈子、天竺*、竹沥;
③热结大肠,腑气不通者--加大*、玄明粉,或用凉膈散或增液承气汤;
④若痰热引动肝风而有抽搐者--加钩藤、全蝎、羚羊角粉;
⑤唇甲发绀,瘀血明显者--加红花、桃仁、水蛭;
⑥如热伤血络,见皮肤黏膜出血、咯血、便血色鲜者,配清热凉血止血药--如水牛角、生地*、丹皮、紫珠草、生大*等;
⑦如血色晦暗,肢冷,舌淡胖,脉沉微,配温经摄血药--如炮姜、侧柏炭、童便或*土汤、柏叶汤。
5.痰瘀阻肺
临床表现:咳嗽痰多,色白或呈泡沫,喉间痰鸣,喘息不能平卧,胸部膨满,憋闷如塞,面色灰白而暗,唇甲紫绀;舌质暗或紫,舌下瘀筋增粗,苔腻或浊腻,脉弦滑。
证机概要:痰浊夹瘀,肺失宣肃,肺气上逆。
治法:涤痰祛瘀,泻肺平喘。
代表方:葶苈大枣泻肺汤合桂枝茯苓丸。
组成:
①葶苈大枣泻肺汤:由葶苈子、大枣组成;
②桂枝茯苓丸:由桂枝、茯苓、丹皮、芍药、桃仁组成。
加减配伍:
①痰多--可加三子养亲汤;
②若腑气不利,大便不畅者--加大*、厚朴。
6.阳虚水泛
临床表现:面浮,下肢肿,甚或一身悉肿,脘痞腹胀,或腹满有水,尿少,心悸,喘咳不能平卧,咯痰清稀,怕冷,面唇青紫;舌胖质暗,苔白滑,脉沉虚数或结代。
证机概要:心肾阳虚,水饮内停。
治法:温阳化饮利水。
代表方:真武汤合五苓散。
组成:
①真武汤:由炮附子、白术、茯苓、芍药、生姜组成;
②五苓散:由茯苓、猪苓、泽泻、白术、桂枝组成。
前方温阳利水;后方通阳化气利水。
加减配伍:
①如水肿势剧,上渍心肺,心悸喘满,倚息不得卧,咳吐白色泡沫痰涎者--加沉香、黑白丑、椒目、葶苈子。
7.肺肾气虚
临床表现:呼吸浅短难续,咳声低怯,胸满短气,甚则张口抬肩,倚息不能平卧,咳嗽,痰如白沫,咳吐不利,心慌,形寒汗出,面色晦暗;舌淡或暗紫,苔白润,脉沉细无力。
证机概要:肺肾两虚,气失摄纳。
治法:补肺纳肾,降气平喘。
代表方:补虚汤合参蛤散。
组成:
①补虚汤:由半夏、干姜、茯苓、甘草、厚朴、五味子、*芪、陈皮组成;
②参蛤散:由人参、蛤蚧组成。
加减配伍:
①如肺虚有寒,怕冷,舌质淡--加桂枝、细辛。、
②兼阴伤,低热,舌红苔少--加麦冬、玉竹、知母;
③如见面色苍白,冷汗淋漓,四肢厥冷,血压下降,脉微欲绝等喘脱危象者--急加参附汤送服蛤蚧粉或黑锡丹。
④喘促重者--加白果;
⑤浮肿者--可加生姜、大腹皮。
8.肺脾两虚
临床表现:咳嗽,痰白泡沫状,少食乏力,自汗怕风,面色少华,腹胀,便溏;舌体胖大、齿痕,舌质淡,舌苔白,脉细或脉缓或弱。
证机概要:肺病及脾,子盗母气,脾失健运。
治法:补肺健脾,降气化痰。
代表方:六君子汤合玉屏风散。
组成:
①六君子汤:由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陈皮、半夏组成;
②玉屏风散:由*芪、防风、白术组成。
加减配伍:
①如气喘者--加炙麻*、苏子;
②痰多色*稠者--加用桑白皮、芦根、*芩、鱼腥草。
1.虚热证
临床表现:咳吐浊唾,或咳痰带血,咳声不扬,甚则音嘎,气急喘促,口渴咽燥,可伴潮热盗汗,形体消瘦,皮毛干枯;舌红而干,脉虚数。
证机概要:肺阴亏耗,虚火内炽,灼津为痰。
治法:滋阴清热,生津润肺。
代表方:麦门冬汤合清燥救肺汤。
组成:
①麦门冬汤:由麦门冬、人参、半夏、甘草、粳米、大枣组成;
②清燥救肺汤:由桑叶、石膏、杏仁、甘草、麦冬、人参、阿胶、胡麻仁、炙枇杷叶组成。
前方润肺生津,降逆下气;后方养阴润燥,清金降火。
加减配伍:
①如肺胃火盛,虚烦呛咳--加芦根、竹叶;
②咳唾浊痰,口干欲饮--加天花粉、知母、川贝母等;
③津伤较著者--加北沙参、天门冬、玉竹等;
④潮热较著者--加胡*连、银柴胡、地骨皮、白薇等。
2.虚寒证
临床表现:咳吐涎沫,不渴,短气不足以息,头眩,神疲乏力,食少,形寒,小便数,或遗尿;舌质淡,脉虚弱。
证机概要:肺气虚寒,气不化津,津反为涎。
治法:温肺益气,生津润肺。
代表方:甘草干姜汤或生姜
①君药:霜桑叶:方中重用霜桑叶为君,取其质轻寒润入肺,清透宣泄燥热,清肺止咳。
②臣药:石膏、麦门冬——石膏辛甘大寒,善清肺热而兼能生津止渴;与甘寒养阴生津之麦门冬相伍,可助桑叶清除温燥,并兼顾损伤之津液,共为臣药。肺为娇脏,清肺不可过于寒凉,故石膏煅用。
③佐药:杏仁、枇杷叶、阿胶、胡麻仁、人参、甘草:甘草汤。
定义及诊断要点
定义:小儿口疮以齿龈、舌体、两频、上鄂等处出现*白色溃疡,疼痛流涎,或伴发热、周身不适为特征。若满口糜烂,色红疼痛者,称为口糜;溃疡发生在口唇两侧者,称为燕口疮。
诊断要点:
(1)有喂养不当,过食炙煿,或外感发热的病史。
(2)齿龈、舌体、两颊、上颚等处出现*白色溃疡点,大小不等,甚则满口糜腐,疼痛流涎,可伴发热或颌下淋巴结肿大,疼痛。
(3)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偏高成正常。
一、风热乘脾
证候:口腔溃疡较多,分布于口颊、口角、上颚、齿龈、口唇等处,也可以是先见疱疹继而破溃形成溃疡,周围焮红,灼热疼痛,流涎拒食,烦躁多啼,口臭,大便秘结,小便短赤,发热恶风,或咽红肿痛,舌质红,苔薄*,脉浮数,指纹浮紫。
治法:疏风散火,清热解*。
代表方:银翘散加减。
二、心火上炎
证候:口腔溃疡或糜烂,以舌边尖为多,红肿灼热,疼痛较重,心烦不宁,叫扰啼哭,面赤唇红,口干欲饮,进食困难,小便短*,舌边尖红,苔薄*,脉细数,指纹紫滞。
治法:清心凉血,泻火解*。
代表方:泻心导赤散加减。
三、脾胃积热
证候:颊内、上颚、唇角、齿龈等处黏膜出现破损溃烂,色白或*,呈圆形或椭圆形,溃疡较深,大小不一,有的融合成片,甚则满口糜烂,边缘鲜红,灼热疼痛,恶进饮食,口臭,涎多黏稠,可兼发热,面赤唇红,烦闹不安,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舌苔*,脉数,指纹紫滞。
治法:清胃解*,通腑泻火。
代表方:凉膈散加减。
四、虚火上炎
证候:口腔溃烂,周围色不红或微红,无疼痛或微痛,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神疲颧红,手足心热,口干不渴,舌质红,舌苔少或花剥,脉细数,指纹淡紫。
治法:滋阴降火,引火归原。
代表方:六味地*丸加肉桂。
定义及诊断要点
定义:鹅口疮是以口腔、舌上满布白屑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口腔疾病。因其状如鹅口,故称鹅口疮;因其色白如雪片,故又名雪口。
诊断要点:
(1)多见于新生儿,营养不良及泄泻婴幼儿,或长期使用抗生素、激素的患儿。
(2)舌上、颊内、牙龈或上颚散布白屑,可融合成片不易拭去。如强行剥落后,可见充血、糜烂创面。重者可向咽喉处蔓延,影响吸奶与呼吸,偶可累及食管、肠道、气管等。
(3)根据发病年龄、病史及口腔乳凝块样白膜,多可确诊。诊断困难者,可取少许白膜涂片,加10%氢氧化钠溶液1滴,在显微镜下见到白色念珠菌孢子和菌丝即可确诊。
一、心脾积热
证候:口腔满布白屑,周围黏膜焮红,烦躁不安或啼哭,口干口臭或口渴,呛奶或呕吐,纳呆,或伴发热、面赤,唇红,大便干结,小便*赤,舌红,苔薄*或腻,脉滑数,指纹紫滞。
治法:清心泻脾。
代表方:清热泻脾散加减。
二、虚火上炎
证候:口腔内白屑散在,周围黏膜红晕不著,形体瘦弱,颧红盗汗,手足心热,口干不渴,舌红苔少,脉细,指纹淡紫。
治法:滋阴降火。
代表方:知柏地*丸加减。
组成:山栀(炒)石膏(煅)*连(姜炒)生地*芩赤苓
功效主治:清脾泄热。治小儿心肿蕴热,致患鹅口,白屑生满口舌,如鹅之口者。
用法用量:灯心为引,水煎服。
出处:《医宗金鉴》卷五十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