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暗到一定程度,
星辰就会熠熠生辉。
----查尔斯.比亚德(美)
说起香港的四大行山径,就我个人感觉,吸引力最弱的恐怕就是卫奕信径。
、全长公里的麦理浩径,从西贡到屯门横贯东西,尽占九龙新界的好山好水好风景;70公里的凤凰径、50公里的港岛径分踞大屿山、香港岛,长度稍逊却各擅主场之胜;而78公里的卫径始于赤柱、终于南涌,与麦径成十字形,尽管不少路段景色亦优,终究与麦径、港岛径有些重叠,况且又被其他特色郊游径大量的覆盖切割。
所以,除卫径的1段、3段等个别路段我曾专程行走,剩余部分几乎都是行其它山径时零零碎碎地捎带穿插。
说起来,又颇似前工业时代手工缝补衣物,难免这里针脚细密、那里针脚粗大,如果严格对照卫径的线路图,行山径的完成度也很难百分百的严丝合缝。
小马山,位于香港岛,海拔米,是卫径2段中的一座山。
卫径2段从阳明山庄开始,上渣甸山、小马山后,下行至鲗鱼涌的康怡花园,与港岛径5段、金督驰马径、柏架山道部分路段重合,行康柏郊游径时往往又会走一下鲗鱼涌树木研习径,故此,卫径2段基本走得七七八八,专程再走一遍的意义并不太大。
近期的疫情仍不乐观,周末只好又改为周边活动。行金督驰马径时,见山路一旁“小马山”的指示牌赫然而立,好象总在提醒着什么。
网上翻查资料,有说现今小马山的位置原作“马背顶”,为毕拿山的副峰,其正确位置应是西北信号站附近标高米的山峰,还有说毕拿山亦被称为“大马山”,云云。
按此说法,若附近的“红香炉峰”视作宝马山顶,则大马山、小马山、宝马山“三马”相接,数过来就差“小马”未曾到达,那漏掉的不仅仅是卫径2段的一个“针脚”了。
啰里啰嗦讲这么多,算是为周六的小马山之行进行了充分铺陈。
下午3:30,从宝马山道圣贞德中学后面金督驰马径的入口正式起步,右行到分岔口,再左走至尽头高频无线电接收站,顺小径下行小马山桥,登小马山、大马山(毕拿山)后沿台阶路到达大风坳, 走柏架山道回市区。
全程行走8公里,累计上升米,累计下降米,移动时间2:30。
(六只脚APP记录)
时间过得真快,交睫之间已是年的 一个月。
下午,阳光和暖,斑驳的树影重重叠叠地投在路上、行人的头上、身上,不似北方初冬的清寒料峭,四周仍是郁郁苍苍的绿。
疫情之下,后山的小径已成热门之地,与小伙伴会面之后,便依指示牌右行渣甸山方向。
路程平缓易行,至途中树木开扬处,可平眺维港全景。
当然,于这里观维港,缺少红香炉峰上居高临下、一览无余的气势,却也省去攀爬峭壁危岩的辛苦,成为长幼咸宜的打卡之地。
如此轻松地观赏美景,是这条山径渐行渐热、人流变稠的重要原因吧!
一路步履轻松,很快就到金督驰马径的岔路口,两边林中夹杂丛丛青翠细竹,望过去顿生清凉幽深之意。
我们没有循惯常路线右转,而是向左顺车道继续前行。
道路两侧灌丛密集,行多几步,见右侧几株大树挺拔参天,树干上緾绕着绿色藤蔓,细细密密的针状枝条,簇簇缕缕,在微风中如婀娜春柳轻摆,又似婆娑绿纱慢舞。
倏忽间想起屈夫子笔下“被薜荔兮带女萝”的山*,只是面前的树形稍欠窈窕,那乱蓬蓬的酷似“杀马特”的造型,又显出几分叛逆和戏谑。
小伙伴们说,看着跟松树很象啊!确实很象松树,但它们是木麻*,木麻*科、木麻*属的高大乔木, 可达30米。
据相关资料,木麻*那下垂的小枝(老师说叶已经退化),一节一节的,由密集的节首尾相连拼接而成,松树的针状叶则是光滑的一长条,没有节点出现。
模糊记起什么“青青松树枝”的诗句,详细再查是唐代诗人岑参《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中:“雪中何以赠君别,惟有青青松树枝”,诗人断不会想到还会有与松枝相若,从大洋洲飘洋过海落地南方、性喜高温多湿的“青青木麻*”吧!
再行不远即是行车道的尽头,铁栅栏围着几间房子,写有“高频无线电接收站”的字样,提示闲人免进。
旁边一水泥小径,蜿蜒向下深入林中。因与小伙伴来此探过路,故没有太多犹豫,整理行装预备起步下行,我还很隆重地背着登山杖。
恰见一位中年男士站在路口,正解开小泰迪脖子上的绳索,放它完全的自由。
您也是去小马山吗?
我们跟男士打个招呼,又冲小泰迪摆摆手。
我不去行山,只是带着它出来走走。
男士答道。
小泰迪好容易没了束缚,见主人忙于跟我们说话并不迈步,便急不可待地直冲水泥径,欢快地象只兔子。主人喊它,它也当作没有听到。
我们赶紧说:
您不跟上它,它会不会跑丢啊?
不会的,它跑不远,知道回来找我。
果然,稍过一会儿,小泰迪又从水泥径匆匆跑上来,滴溜溜的眼珠子如娇似瞋,看看主人,又看看我们,象是埋怨,又象是催促。
咱们赶紧走吧,看把小狗狗急的!
这回小泰迪又冲在前面,不过也学聪明了,向前跑一段就回头看看主人是否跟上,并始终保持适当的距离。
下行一段,小径渐次平坦,林中有几处废弃的水泥台,两、三条沟壑断断续续,沟底溪水轻轻浅浅,不知什么人埋的一根黑色胶管,静静地往另一条沟里淌着水。
我们与那位男士和小泰迪告别,转向右侧的土路,两边灌丛驳杂,小径上隔三、五米就拉着根电线。
左侧亦是一个小山头,山前的空场电线密布如蛛网,山顶上矗立一白色二层小楼,大概属于方才所见的高频无线电接收站。
出发前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