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学
+
?
=
花伴侣
年5月26日晚,二教,小小的教室里充满勃勃的生气,来自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的李敏老师给我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讲座。
主持人——教主!
李敏老师
讲座在宣传时,用的是花伴侣的标识,这是李敏老师将学术研究成果转化推向公众的一个得意之作。
但在讲座中,他首先回顾了老一辈分类学家们的工作:《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和《中国植物志》两套巨著,举全国之力摸清了我国植物资源的家底。
年《中国植物志》出版完成之后,就进入了数字化表达的阶段。李敏老师和团队将摆起来能占满一书柜的《中国植物志》数字化,开发了中国植物志网站和“志在掌握”手机app。
而年在编写《中国植物志》英文修订版(FOC)时,直接同步网络化。这一次的修订中有很多植物的名称发生了较大变化,如果用老名字, 的研究成果就体现不出来。
讲到这里李老师感叹说,之前谈到中文版的网站每天访问量可以达到八万人次,这在学术类网站里算比较多的,但是英文版网站的访问量就很惨淡,可能大家还是不太爱看英文版的。
开始建设的还有中国数字植物标本馆,作为国家标本资源共享平台的七个子平台之一,这是一个基于植物标本的数据库网站,也有一些图片和地方植物志。老师向我们演示标本的采集地点也可以地图上形成热力图式的分布,一目了然。
在这些工作中,李老师重点谈了中国植物图像库(PPBC)的建立,这个图像库在日常了解植物时可以说出现率很高,百度百科的许多植物词条中的图片都有着PPBC的烙印,用来分类浏览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图库建于年,那正是数码相机普及的时候,一大批植物爱好者投入到拍摄,鉴定,上传中来,很快图库就初具规模。但数据多了准确性也可能下降,于是图库引入互动鉴定作为纠错机制;又为了防止恶意鉴定,给一些花费大量心血在图库建设上的用户颁发VIP权限(其鉴定只有其他VIP用户才能修改)。近些年植物的分类系统在传统的形态学分类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分子生物学的证据,不断更新,图库与时俱进,采用的是 的PPG和APGⅣ系统。
图库支持上传GPS定位的准确位植株位置,虽然出于保护考虑,图库并不鼓励将一些珍稀物种精确定位,但即使是精度为县的照片拍摄地数据,积少成多也可以形成一个物种的分布图。这样的分布图和精心挑选的照片一起,成为了《中国植物图典》的原材料。《中国野外观花手册》和《中国名山观花手册》的顺利编纂,同样得益于图库中丰富的资料。
《中国名山观花手册》
一个省选一座代表性的山,
上海的物种少怎么办?
把郊野也纳进去啊
同样在年,他们做了中国数字植物园(CVBG),里面有每日花讯、难得一见的开花视频(比如王莲、昙花、秘鲁天轮柱的开花过程)和全景漫游的体验等。当全景漫游的北京中科医院亲身经历白颠疯是如何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