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绸布条铁叉头,响钱叮当响,一杆冲叉随着鼓点舞动起来,舞者挥杆刚柔并济,锣鼓乐点铿锵有力,这就是市级非遗项目——显杨冲叉。这杆传承十三代人,经历多年的显杨冲叉也展现了舒城人民保家卫国、抵御外辱、无畏牺牲的崇高精神。
青山绿水的舒城县五显镇显杨村,流传着杨家将的故事,相传北宋名将杨六郎后人杨公福从江西瓦彻坝来到舒城县显杨冲,将杨家枪法带到这里并传授后人。
但因为当地人不擅长骑射,加上时局稳定,刀枪入库,杨家枪逐渐丧失兵器功能。杨氏后人便将杨家长枪改造为短柄钢叉取名显杨冲叉,血战沙场的冷兵器,逐渐演变成刚柔并济、变幻莫测的技艺表演。
今年81岁的杨泽荣是显杨冲叉的传承人,他12岁师承父亲学习显杨冲叉,开戏门、脊背生花、五马破曹等十八般套路舞的十分熟练。但是随着村里年轻人去了外地,显杨冲叉的技艺渐渐无人再学。
后来曾孙女杨雨馨在看杨泽荣表演时迷上了显杨冲叉,而且对很多较难的动作一学就会,不论是转叉还是滚背都学的有模有样,杨家将的故事更是熟悉于胸,于是拜师曾爷爷杨泽荣成为了显杨冲叉最小的传承人。
显杨冲叉长1.2米,顶端装上叉子,并配有响钱,末端系上红绸布条。表演时,叉子舞动起来,响钱叮当作响,红绸迎风飘扬,在锣鼓的伴奏下,整个演出具有极强的听觉和视觉冲击力。
显杨冲叉由杨家枪法演化而来,其表演一共有十八般套路,据《续文献通考》记载:“使枪之家十七,一曰杨家三十六路花枪”。现在显杨冲叉的开戏门、脊背生花、五马破曹等十八个套路都脱胎于这三十六路花枪。显杨冲叉如今已经成为市级非遗项目,历经百年风霜,显杨冲叉不仅是一杆普通的冲叉,更是舒城人民保家卫国,敢于抗争精神的象征。
如今杨雨馨已经学显杨冲叉5年,12岁的她也经常放假时随着曾爷爷和表演团队登台表演,让越来越多人知道显杨冲叉的故事。
故人不再,青山依旧。在新时期,这杆凝结着中华民族的不屈不挠、抵御外辱、敢于抗争的精神依然熠熠生辉。杨雨馨说:“作为一名显杨冲叉传承者,我将接过这门绝技,留住先祖的荣光,把杨家人保家卫国的精神传承下去。少年强则国强,作为新时期的一名中学生,我将努力学习,坚定理想信念,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梦想,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