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养福最美不过夕阳红

传播:国学丨文化丨亲子丨教育丨中医

健康

传递:爱地球

爱万物

正能量

近年来,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国家非常重视人口老龄化工作,如何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是全社会一直关心的话题。

中华民族有着尊老敬老的悠久传统,全社会始终在大力弘扬孝亲敬老传统美德,落实老年优待*策,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发挥老年人积极作用,让老年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

然而,对于什么样的晚年属于幸福的晚年,人们的认识其实并不完全一致。让我们看看两个熟悉的画面:

画面一:数十名老年学员身着汉服精神饱满地诵读着一代文豪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声情并茂的朗诵声与悠扬的琵琶曲、优美的民舞汇聚成动人的画面,让人陶醉,令人赞叹,现场不时发出阵阵热烈的掌声。

这是成都市双流区老年大学举办的一次以“学国学·诵经典”为主题的“世界读书日”活动场面。

画面二:小区棋牌室中,几张麻将桌前人头攒动,很多退休老人聚在一起打牌,有些人还习惯性地叼着烟卷喷云吐雾。

由于受疫情影响,很多室外运动和集体活动减少了,不少人选择居家并减少外出,打麻将、打牌等娱乐项目成为老人们消磨时间的主要活动。

适当的活动可以愉悦身心,可是时间一长,就有可能出现大脑缺氧、四肢无力等现象,给人们带来健康隐忧。有的甚至出现脑梗、心梗等危险情况。

步入老年,我们都不可避免地面临一个选择的问题:我们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方式来度过晚年生活?能不能安享幸福晚年?怎样做才能在晚年拥有美好人生?

作为一位八旬老者,我在学习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一点老年养福的经验,在此和大家分享。

一、老年养福的内涵

在传统道德根文化当中,将人生分为六大阶段,其中我们进入老年以后的这个人生阶段为“老年养福”阶段。

顾名思义,也就是说在老年期,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养福。那么,怎么才能养福呢?

老年时期是人生的最后一个自然阶段,按照《*帝内经》所说,女性49岁、男性64岁就步入老年了。

进入这个阶段,总体上就进入了衰退期。在生理上表现为:人们须发渐白、稀疏,皮肤松弛,眼睑下垂,皱纹增多;

各种感觉功能和臟器功能减退,如牙齿松动,听力视力下降,五臟衰弱,对环境适应能力变差,身体免疫力下降,各种慢性疾病不断发生,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等等。

在心理上表现为:孤独忧郁,做事信心不足,被动顺从,感情脆弱,犹豫不决,畏缩不前,依赖心增强。在道德品格方面表现为:妄自尊大,自以为是,固执多疑,贪欲计较,对离道失德行为也会习以为常。

世人都希望生活幸福,特别是老年人,更希望求福、得福,使心身健康,生活幸福,家庭和睦吉祥,能够得享天伦之乐。

那么究竟什么是老年养福的“福”呢?

对此,古人有“五福”之说,“五福”的说法源自《尚书洪范》:“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

“寿”,即长寿,把健康长寿放在第一位,人只有活着,才可能创造出生活和事业的种种可能;

“富”,是丰厚的物质条件,这也是实现人生幸福的重要条件;“康宁”,即健康、安宁,无横事,无祸事,无牢狱之灾,身体健康福无边。

老年人若是身心健康无疾病,不仅使自己脱离痛苦厄难,而且给自己、给家庭减轻负担;

“攸好德”,即修德,有福的人有机会修养德道,给自己积累福德,还能泽被子孙,还可以为社会和国家做些贡献;“考终命”,临终时,儿女都能送终,寿终正寝,给人生画上圆满句号。

总结必须有情况的概述和叙述,有的比较简单,有的比较详细。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对工作的主客观条件、有利和不利条件以及工作的环境和基础等进行分析。

然而,现实生活中,人们对“福”的认识与追求却走入了误区。人们认为有钱就是幸福,钱多了就幸福,吃好、穿好、住好、玩好等吃喝玩乐就是幸福,于是日思夜想的就是赚钱,赚来钱就享乐。

由于人们尊道贵德的意识普遍淡薄,不敬畏天地,只是为了妻财子禄而无限度地去追求身外之物的票子、房子、车子以及名誉地位等,而忽略其他方面,结果事与愿违,不是疾病缠身,就是多灾多难,与我们追求的幸福生活相去甚远。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传统道德文化认为,支撑人生命的能量和营养来源有二,一是人从出生到16岁(女14岁)积累而储存的先天元精能量,二是通过饮食所摄入的五谷所含的微薄地气能量以及后天营养物质。

人到老年时期,体内的先天元精能量已经损耗殆尽,只能靠食物中的微薄地气和营养物质维持生命,吸收少而消耗大,因而导致精神耗散,病魔缠身,苦度时光。

老子《德道经》中说“同于德者,道亦德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告诉我们生命所需的先天能量与后天营养都是由德的能量所化生,道德能量的充裕与否是决定我们健康或是疾病、幸福或是灾殃的根本因素。

只要我们掌握住了道德能量这一把金钥匙,就能开启幸福人生的大门。因此,我们需要学习掌握以道德能量为核心的,能够开源节流的养生之道,才能实现福寿绵长、家庭和睦乃至和谐社会、兴国家、旺民族的愿望。

那么,怎样才能实现这样的目标呢?

我要给大家介绍的这种养生方法是——德慧智老年养福。就是通过学习、诵读、实践老子《德道经》和《*帝四经》等经典,改造我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这三观,引导老年人尊道贵德,学习道德,实践道德,修身明德,从而提升生命质量,健康心身,和睦家庭,福泽子孙,实现其德乃真、其福乃真。

总结必须有情况的概述和叙述,有的比较简单,有的比较详细。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对工作的主客观条件、有利和不利条件以及工作的环境和基础等进行分析。

二、德慧智老年养福的实践方法

国学家熊春锦先生说:“经典诵读,是实践传统道德根文化的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方法。”德慧智老年养福的基本养生方法,也就是德慧智经典诵读。

熊先生告诫老年朋友们,“老年养褔,那就是生命中的最后一次努力了。因为仓库里边能量消耗得差不多了,你就要以善为福,教育儿孙,带动家庭,影响社会,从多方面去养福德,才能够使自己的人生和家庭变得有益,从而对自己的身体也会起到一定的补偿作用。”

而经典诵读可以为老年人带来生机与活力,延缓库储元精能量的消耗速度,甚至补充库储,补充的能量可以支撑老年人心身的健康,延年益寿。

老年时期闲暇时间较多,如果勤诵经典,不仅能够福泽儿孙,也能陶冶自己,使精神系统得到高质量的升华。

老年人如何实践这种养福方法呢?

首要,实践老年养福要诚信道德,志宏愿坚。有志者事竟成,万事成功立志始!要相信,相信这种方法的科学性,相信它能带给我们道德能量,相信它能解决我们的问题。

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熊春锦先生教导说:“老年养福阶段,时机虽然尚存,工程量却比较大,涉及的面也比较广,若无咬钉嚼铁的意志力,一勤二检的精神,则难以实现真实的效果。”躬行,亲自按要求做起来,老老实实坚持下去,才是真信,如果只是嘴上功夫,怎么能达成你想要的效果呢?德慧智教育信用就幸福,我们要相信它,并且要真的用起来,才能带来幸福。

熊春锦先生指出:“老子五千言,她既不是一部宗教的经典,也不是一部单纯讨论哲学的一部经典,而是包罗世界所有万事万物的一个瑰宝。

大量实践证明:诵读老子五千言,很多病人和亚健康者,在诵读她的过程当中获得了健康,丢掉了疾病。原来性格暴躁、忤逆在心里经常萌生的人,诵读之后,在潜移默化的过程当中心情变得平和了。

由此可见,老年人只要把这个五千言的经典诵读抓住了,就可以达到身体和心灵两方面共同健康的作用,同时还给家庭减少许多的麻烦。”

河南省平顶山市新华区组建了一个德慧智经典诵读班,很多老人在实践德慧智经典诵读之前身体都有疾病,长年药罐子不倒,正如一位退休干部所说的:“老年人治病,钱没少花,药没少吃,但疾病就是看不好!”

自从他们接受和实践德慧智老年养福,诵读老子《德道经》后,老病不药而愈了。

因此,他们对德慧智经典诵读更加诚信,并且由养生型实践提升为道德修身型,精神愈加健旺,身体更加硬朗。

其中一位退休校长雷先生不仅坚持抄写《德道经》81章,而且把《德道经》81章的注释也认认真真、恭恭敬敬地抄写了一遍,现在他的身体非常健康,驾车能在高速公路上连续奔驰10个小时左右。

另外4位老人参加了北京德慧智教育中心在北京、山西太原等地举办的太极修身学习班,聆听了熊先生的讲课,都获益匪浅。

他们可谓是德慧智老年养福的真正受益者,有了真实的切身体会后,他们还积极宣传传统道德文化,推广德慧智教育。

其次,要选择合适的教材。*老文化是引领人们立信去愚、明智达慧的久经历史考验的科学文化。

其中的《德道经》《*帝四经》等根文化经典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中华民族的根文化、基因文化。

学习、诵读道德经典,能够增强我们的精神能量,增长智慧,能够让老年人步入人生幸福的殿堂,是科学的教育理念,是让老年人幸福的绝学。

其三,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和要领。

经典诵读的形式有听诵、跟诵、齐诵、朗诵、观诵等。不论哪种形式,都需要遵循恭、熟、忘、合、灵五字诀,五字诀做得越到位,效果越好。恭和熟是最基础的要求。

“恭”是“五字诀”之首,恭,是建立在诚信道德、信德无疑、礼德光明圆通的基础之上,对道德、对古圣先贤、对经典有恭敬心、敬畏心。

遵循恭字诀是与经典同频共振的基础,具备恭敬心,才能打开经典的宝殿,进而登堂入室。

“恭”,包括“心恭”和“身恭”,只有将自己的心身都调节到一种清静、空明的状态,使之符合《老子·德道经》的纯洁、圣洁状态,才能与道德经典相融、相合,只有实现这个“恭”,才能打开经典的众眇之门。

诵读时,我们可以调节身形,使之自然放松;可以调节呼吸,使之舒缓平稳;可以调节心理,使之宁静安泰;然后怀着对经典的敬畏之心和感恩之心恭敬诵读。

“熟”:“诵经文一定要读熟、念熟、诵熟。”书读千遍,其义自见。经典中的内容,初读时并不甚明了,通过反复诵读,在某一刹那灵感涌现,就豁然开朗了。

而且,在熟读的过程中仔细感知,我们会发现,诵读的“声”会与身体的某些部位发生共振,奇妙的共振让我们的诵读更加愉悦,身体也倍感轻松。

所以在记熟、念熟、诵熟、背熟了的基础之上,还要主动去循声觅音。“音”是什么呢?是一种能量振荡,它是聚合我们体内变化的一种波,叫“音波”。

做好了“恭”和“熟”,就会迈上“忘”“合”“灵”的阶梯。这是更高的层级了,在此先不展开论述。

最后,一定要牢牢把握道德这个核心,修养道德,从而达成“损有余而益不足”的高效养生。

道德能量充满宇宙空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唯有学习和实践道德,尊道贵德,治人事天,忠信守仪,才能获得道德能量的滋养。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不修养道德,只能像草木一样,虽然春天朝气蓬勃,到了暮冬必然是一派萧瑟景象。

实践道德,须明白德的内涵。德具有品格性和能量性一体两面的特性,德的品格性和能量性是统一的,只有具备德的品格性,才能获得德的能量。

而德的能量性又能够提升德的品格性。修养道德品格、品质,将心身改造成符合德性要求的盛德之器,甚至打造成高品质的道器,是实现和获得道德能量,使生命真正健康的前提和基础。

一个人含有道德能量的厚薄、大小、多少,决定着生命长短和质量的高低。

熊春锦先生在德慧智教育理念中指出,人体是一巨系统,在这一巨系统之中,各子系统之间相互关联﹑制约和互补,共同构成一个动态平衡的巨大内环境。

德包含五个子系统,称为五德,即仁德﹑义德﹑礼德﹑智德﹑信德,五德与五行五臟分别对应。

仁德木对应于肝臟,礼德火对应于心臟,信徳土对应于脾臓,义徳金对应肺,智德水对应肾臟。

五徳的正气同时主持着各自对应的臟腑生理功能,它们的强弱同时决定着相应臟腑机能的强弱,五德之气强盛则臟腑健康。心理健康,即五德圆满周全,五臟安宁,心身愉悦康泰,命运和顺。

五德中,信德土(土壤)丰厚,礼德火光明圆通(阳光充足),智德水丰富充盈,也就相当于给生命提供了土壤、水分、阳光三要素,那么人体生命之树就能旺盛长青。

仁德木能量充沛,爱人者恒被人爱之,金义德能量充沛,给生命之树提供微量元素,这棵生命之树就能苍翠丰茂。所以,人的五德周全圆满,人体生命之树必然根深蒂固,旺盛、健壮、长青。

《德道经·无私》章:“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要实现身体健康长寿,生活幸福,就要学习和实践道德,少私寡欲,去私心立公心,尊道贵德,敬天爱地。在日积月累的修养实践中,生命就会发生质的变化。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做到起心动念不离道德,这样才能吸纳宇宙中的道德能量,源源不断地补充生命的元精之炁,达到强身健体之效。

我是德慧智教育老年养福的受益者。在40多岁时我就疾病不断,由于先天元精匮乏,50多岁时患有严重的腰痛病,腰疼得直不起来。

每年吃中药补肾需花费几千元,只能坚持几个月时间,到第二年就又复发了。由于长年吃药,造成肝胃不和,经常胸腹气滞不顺,消化不良,疾病患了六七年,越来越严重,真是痛苦不堪!那年月,人就好像浸泡在苦水中一样。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当我走投无路时,年我幸遇了熊春锦老师和道德根文化修身理念,开始修习道德养生方法,从诵读老子《德道经》入手,从此告别了疾病,不仅身体健康了,

而且家庭成员也都受了益。如今我75岁了,身轻体健,家庭和睦,幸福安宁。感恩老子《德道经》赐给道德正能量!感恩熊老师辛勤教导!

我退休前从事的是教师职业,虽然我教过的学生年龄比我小十岁、二十岁,但他们的身体却不如我。在和亲戚、朋友、同学见面时,他们看到我精神饱满的状态,都非常惊奇,问:“你吃的什么高级营养滋补品?”

我回答说:“我餐饮的是道德经典中的营养。”于是,我就借机善巧方便地向他们宣传推广德慧智经典诵读教育理念,如今受益人遍及各类人群,有退休干部、教师、医生、工人、农民,还有在职干部、校长、教师、幼儿园园长等等。

平顶山市教育局的一位干部曾经邀请我专门给他讲养生。本地某重点高中有七千多名师生,校长陈青莲诵读《德道经》受益后,在学校里全面推广德慧智经典诵读,教育教学效果获得明显提高,升学率年年提升。

从——年,陈校长在职期间,本地区经典诵读的实践人数增加到两万多人。年,陈校长在中国教育家年会暨中国好教育盛典中被评为“中国好校长”。

熊春锦老师告诫老年人:“行善积善累积为福。内修外行同步,两条腿走路,才是真正的养福。”

修养五德,通过经典诵读提升、培补信、智、礼、义、仁,在厚实信土的基础之上为善、行善、积善,推广德慧智教育,就是累积为福。

总之,德慧智老年养福,就是通过修养道德、诵读经典等方法,将生命中损耗丢失的五德能量,高质量地进行内储修补,恢复乾健状态的内在生理指标,使生命之树长青!

让我们的广大老年人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的宝库中汲取慧智和营养,走进老年养福的幸福殿堂,描绘属于自己的最美夕阳红!

总结必须有情况的概述和叙述,有的比较简单,有的比较详细。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对工作的主客观条件、有利和不利条件以及工作的环境和基础等进行分析。

本期话题

读完本文,你有什么感悟呢?

欢迎在留言评论与分享

作者:周汉水配图:姚姚

录音:陆艳荣审听:龚雪辉复审:*莉萍美编:张彩霞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yezizhua.com/dzry/1091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