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岁ldquo钢铁院士rdquo

预备干部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www.ktyx.com.cn/lehuo/baike/20201222/626.html

每日汇总钢铁行业项目、采购信息,欢迎订阅

他年过九旬

却捐出毕生积蓄千万余元

帮助贫困学生

他原本可以颐养天年

却从81岁时开始写书

花7年时间撰写多万字专著

他是华中科技大学退休教授

中国工程院院士崔崑△视频:央视《面对面》专访捐千万助学的崔崑院士夫妇俩捐款多笔,总额超万元支持抗疫、资助贫困学生

△崔崑院士(右)和老伴朱慧楠教授在位于武汉的家中合影。新华社记者俞俭摄

今年7月3日,华中科技大学95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崔崑和93岁的夫人朱慧楠教授做出一项决定:向华中科技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捐款万元,设立“新生助学金”,这笔“新生助学金”将在未来5年内,每年向名家庭经济困难的新生各资助元。这万元并不是崔崑夫妇的 次捐款,在今年上半年的疫情中,他们曾以特殊*费的形式捐出了万元,以老*员的身份支持武汉抗疫。崔崑夫妇最早一次捐款是在年,那年他们向华中科技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捐出万元,五年捐完,用于设立“勤奋励志助学金”。“学生必须勤奋,这都是贫困学生,但必须要努力学习。励志就是品德要好,自己知道要有公德、有爱国之心。”年,崔崑夫妇分批捐完万元后,又为“勤奋励志助学金”追加了万元的捐款,将每年资助的学生由45人增加到60人。时至今日,崔崑夫妇捐款总额超过了万元。学生受资助后的反馈让他们坚定决心“只要学生将来愿帮助别人,我们就够本了”△崔崑院士在位于武汉的家中。新华社记者俞俭摄最初让崔崑夫妇下定决心捐资助学,是他们了解到学校里一些学生困难的经济状况。这些学生受到资助之后的反馈更加坚定了他们的决心。“青年学生都有一个思想成长的过程,在困难时期得到的帮助对他们思想很有用。”崔崑回忆,资助的学生中有个女孩后来去广西去支教,碰到一个农村孩子。“父母都不在了跟着爷爷奶奶,家里很穷,但孩子很乐观。她就要帮助这个小孩子,一个月两百块钱,鼓励他上大学。”崔崑说,这些被资助的学生都有共同意愿,将来只要有条件也要做公益事业。“看到这些,我多高兴!我们两个人只要有四个学生,能够将来愿意像我们一样去帮助别人,就够本了。”穿了三十年的夹克如今仍常穿“因为它好,拉链都不坏”崔崑夫妇所捐出的万几乎是他们毕生积蓄,全部来源于工资和补贴。他们一个月给自己留多少生活费呢?“我吃有益健康的东西,一个月用不了几千块钱。我老伴一个月能拿万把块,她的钱足够生活用了,我的工资全部拿出去。”崔崑夫妇一直住在学校分配的院士楼内,没有买房子,家具看上去也比较老旧。崔崑的一件夹克甚至穿了三十年,“我现在经常穿,为什么呢?因为它好,拉链都不坏。”研究成果创造经济效益超2亿元“奖金对我没有吸引力”△崔崑院士在位于武汉的家中使用电脑修订专著。新华社记者俞俭摄崔崑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机械系,年至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班就读。后来,崔崑还到莫斯科钢铁学院进修,是新中国培养的 批金属材料专业人才。他的研究成果曾 ,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年,崔崑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人称“钢铁院士”。当年的申报材料显示,他的研究成果所创造的经济效益超过了2亿元。谈起自己的利益时,崔崑院士表示,奖金这对他来说没有吸引力,“只要我的东西能够得到应用,特别是还列到国家标准,我比什么都高兴。”81岁写书,历时7年撰写多万字“写不出来会是我一辈子的遗憾6年,崔崑院士告别教学与科研工作,81岁的他开始写书。“我不能去工厂、不能做课题了,还能做什么贡献呢?写书。这就是我后半生把我的经历、所收集的资料整理出来贡献给大家,这比我搞几个新钢种出来价值还大。”写书的7年,崔崑院士每天从早晨起来一直写到晚上,“我年龄大了,再不写写不出来了,所以有紧迫感。”崔崑表示,书写不出来会是一辈子的遗憾,“人这一生总要做一些有用的事。”年8月,崔崑院士用了7年的时间,独立完成了《钢的成分、组织与性能》的撰写。全书多万字,多页,是我国 部全面系统介绍特殊钢的专著。随后,他又用了7年时间进行了修改补充,出版发行第二版。如今按照他的计划,再用五六年的时间出版发行第三版。近几年学会网购“把烦恼的事变成快乐的事,又可以多活几岁”△崔崑院士在位于武汉的家中拿出手机说,他也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yezizhua.com/dzzz/567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