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白茶只能喝春茶,秋白茶粗枝大叶不值钱听

北京中科 http://www.paisufa.com/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百家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秋天,美在一份明净。

清凉的秋风吹过,木叶纷纷由*而绿,萧萧飘落。

芦花飞白,枫木染赤,旷野苍*,鸿雁南飞。

沉静的秋日,并非是一派萧索。

梢头的柿子、石榴等沉甸甸的秋实,传递的秋收的信号。

而太姥山上的茶园里,花香甜美,汤感醇厚,气韵绵长的秋白茶。

它们的甘醇茶味中,略带着几分秋意的沉稳。

比起清鲜的春白茶而言,秋茶又能拥有截然不同的韵味。

然而在网上有少部分的声音,对秋白茶不存好意。

说白茶一年采两次,采了春茶,又采秋茶,完全就是垃圾茶。

以及,喝茶要选春茶才好,粗枝大叶的秋白茶压根不值钱。

这些林林总总的偏见,聚焦在秋白茶身上时,不禁让人想要感慨一句。

要说秋白茶没有任何的好,对它而言实在是太冤了!

《2》

白茶一年采两季,既采春茶,也采秋茶。

这一点,属于事实。

但要凭“一年采两次”当作罪证,给秋白茶判下“垃圾茶”罪名的。

那么,很抱歉。

证据依据理由前提,统统都不足!

一前一后之间,压根没有必然的因果关联。

这样的茶界杠精逻辑,实在禁不起推敲。

常见的农作物当中,南方水稻有两熟、三熟之分。

这背后,不得不提地域气候环境的影响。

而茶叶,按过去的说法是“南方有嘉木”,对产自南方的茶叶而言,基于具体的情况需要,一年采摘两次的情况,并不少见。

常见的茶类当中,除了白茶有采秋茶外,包括铁观音在内的许多茶叶同样有采秋茶的习惯。

更何况,在《茶叶通报》上曾刊登过某地的丘陵茶区秋茶采摘的对比情况。

研究表明的结果是,在管理充裕的情况,采摘秋茶对来年春茶的发芽密度,百芽重,茶叶内质,春茶产量等,并未造成影响。

对此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查证相关资料。

总之,认为白茶一年采两次就成了垃圾茶,这点绝对是偏见无疑!

《3》

喝茶要选春茶才好,秋白茶没有好处?

这完全是误解。

白茶当中,春白茶与秋白茶之间,不分伯仲,各有千秋。

春茶,产自万物复苏的季节,经过冬日的漫长等待与厚积薄发后。

春白茶里的白毫银针,白牡丹,春寿眉们,它们都积攒了丰富的养分,以及独特的风味物质。

养分充沛的春白茶,它的茶氨酸含量尤其丰富,遥遥领先于一众茶叶当中。

并且在茶汤的滋味上,分外的清爽、清新、鲜香。

毫香与花香明媚,鲜爽与稠润并举,鲜美动人。

然而,春茶虽好,秋白茶同样不失它的特色。

和春茶季相比,白茶的秋茶季天气,整体更加温和。

秋阳斜斜,日光溶溶,秋高气爽。

明媚的秋日,为秋白茶奠定下花香甜美,汤感顺滑的基调。

另外,顺着秋茶季的时间跨度看,它的时令特色尤为明显。

白露前后,昼夜温差极大。

白天热,而夜里降温,这为茶树的生长积累提供了难得的好时机。

茶树在白天时,通过光合作用生成的养分、有机物等含量更高。

到了夜间,伴随着降温,茶树因呼吸作用带来的能量消耗减少。

一冷一热的时节特点,让白露前后采下来的秋白茶,梗叶内部含有充足的可溶性糖和胶质物。

花香柔美,茶汤醇厚,回甘明显。

并且,对原料上好的高山白露寿眉而言,它在后期压成茶饼后,还有更高的几率陈化出甘美的枣香。

过了白露,直到秋分,昼夜平,寒暑分。

等到寒露,万木辞青,气温更低。

伴随着秋凉的递进,气温一天天转凉。

天气冷了,茶树们的生长速度相应的放缓。

所以,越是深秋的白茶,它的产量就越少。

但凡事有利有弊,受到气温转冷的影响,深秋的白茶内拥有更充沛的内在积累。

毕竟,天气冷了,人体御寒况且要多穿衣服。

而这茶树感到天气转凉后,一方面的新芽新叶的生发数量减少,另一方面则是集中养分,供应新梢的芽头与叶片。

故而,这等到深秋之后,茶树新梢上可采摘的秋茶茶青,数量虽不多。

但正正应了那句俗话,浓缩就是精华!

深秋白茶的优势,当你在喝过后,自然会有体验。

能从它的醇汤、回味里的沁凉薄荷感、花香盈盈等,找到答案!

《4》

秋白茶的梗叶粗大,是不是不值钱?

实话是以貌取“茶”的观念,早就out了。

虽然,和春白茶相比,秋白茶的叶片更大,茶梗梗粗,白毫略稀。

从嫩度上看,秋茶确实略占下风。

但并非意味着,秋白茶就全是粗梗和老叶子的组合。

恰恰相反,对秋白茶里的重磅主角——秋寿眉而言,它的采茶标准和春寿眉没有太大差别。

都是按照制作寿眉的采茶标准,采茶树嫩梢的一芽三、四叶,大部分拥有芽头的存在。

初秋及仲秋时节,白天的温度还未明显降下来。

日光溶溶,沐浴在温和的秋阳下,茶树的生长速度较快。

新梢上长出来的嫩叶,还没等多久,就彻底舒展开来。

所以,这时采到的秋寿眉,叶片粗犷,茶梗明显。

同时在叶片的颜色上,更具有秋茶的代表特色——五彩色。

有*褐,有深绿,有墨绿,有砖红等等,像是秋日塞上的坝子,层林尽染。

随着时间的推移,等到了深秋后,随着天气转冷。

秋白茶叶片上的叶绿素等含量,保留逐渐更加丰富。

所以,产量少,风味好,养分高的深秋白茶。

它们并非像世人理解中的“粗枝大叶”,而是带着芽头,带着绿意青葱的叶片,茶梗较细一分。

由此,单从外观上看,一味认定秋白茶全是粗老茶叶的形象,有失公允。

更何况,退一万步说。

哪怕是从外观上看过去,枝横叶阔,梗叶舒展的白露寿眉,它从来不是低档茶的代名词。

恰恰相反,白露寿眉属于秋白茶的明星。

凭借丰富的养分,以及花香甜美,汤感醇厚等特色,备受宠爱。

衡量一款茶叶的好坏,不能单从外观一票否决。

而是要看一款茶的产地、工艺、仓储情况,以及它具体呈现出来的香气、滋味、口感等多方面综合评价。

不能单从外在,就直接肯定一款茶不值钱,不入流。

要知道,高山原料的,传统日光萎凋工艺,三百六十五天全年精心保存的秋白茶。

等到时隔多年,将茶藏成老白茶后,再度开箱,它的风采能惊艳众人。

论其身价,这样的优质好茶可不便宜!

《5》

十月到了,福州的秋桂正飘香。

这秋日的花香,它并不逊色于春日。

循着浓郁的幽香看去,满树的桂花开在深秋时节,清幽迷人。

论季节的魅力,春有百花秋有月,不分上下。

回到茶叶的春秋较量下,春茶虽好,但秋茶也不差。

判断一款茶的品质,要抛下许多的偏见。

不能因它的采摘季节,采茶次数,外观特点等,就贸然下结论。

白茶一年采摘两次,并非就能说明秋白茶的品质不好。

恰恰相反,当你真正喝到鲜醇甘爽,风味独特的高山秋白茶时。

一切的答案,尽在不言中。

判断一款茶的好坏,最为准确和靠谱的方式,非喝茶莫属!

唯有亲自体验一款茶的色香味表现,才能见识一款好茶的庐山真面目。

光靠风言风语,压根影响不到好茶的魅力!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yezizhua.com/dzyf/1065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