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眼的功效与作用龙眼的功效异名:
益智(《本经》),蜜脾(《纲目》),龙眼干(《泉州本草》)。
来源:为无患子科植物龙眼的假种皮。
植物形态:龙眼,又名:龙目(《蜀都赋》),比目(《吴普本草》),荔枝奴(《南方草木状》),绣木团、川弹子(《清异录》),亚荔枝(《开宝本草》),木弹、骊珠、燕卵、鲛泪、圆眼(《纲目》),海珠丛(《群芳谱》),桂圆(《药品化义》)。
常绿乔木,高达10米以上。幼枝被锈色柔毛。双数羽状复叶,互生,长15~20厘米;小叶2~5对,通常互生,革质,椭圆形至卵状披针形,长6~15厘米。先端短尖或钝,基部偏斜,全缘或波浪形,暗绿色,嫩时褐色,下面通常粉绿色。
花两性,或单性花与两性花共存;为顶生或腋生的圆锥花序;花小,*白色,直径4~5毫米,被锈色星状小柔毛;花萼5深裂,裂片卵形;花瓣5,匙形,内面有毛;雄蕊通常8;子房2~3室,柱头2裂。核果球形,直径1.5~2厘米,外皮*褐色,租糙,假种皮白色肉质,内有黑褐色种子1颗。花期3~4月。果期7~9月。分布福建、台湾、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等地。
本植物的根或根皮(龙眼根)、树皮(龙眼树皮)、叶或嫩芽(龙眼叶)、花(龙眼花)、果皮(龙眼壳)、种子(龙眼核)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采集:7~10月果实成熟时采摘,烘干或晒干,剥去果皮,取其假种皮。或将果实入开水中煮10分钟,捞出摊放,使水分散失,再烤一昼夜,然后剥取假种皮,晒干。
药材:生药为由顶端纵向裂开的不规则块片,长约1.5厘米,宽1.5~3.5厘米,厚不及1毫米,表面*棕色,半透明;靠近果皮的一面皱缩不平,粗糙;靠近种皮的一面光亮而有纵皱纹。质柔韧而微有粘性,常粘结呈块状。气香,味浓甜而特殊。以片大、肉厚、质细软、色棕*、半透明、味浓甜者为佳。
主产广西、福建、广东、四川、台湾等地。
化学成分:含葡萄糖、酒石酸、蔗糖、维生素B1、B2、P、C。
药理作用:龙眼水浸剂(1:2)在 内对奥杜盎氏小芽胞癣菌有抑制作用。
性味:甘,温,
①《本经》:"味甘,平。"
②《别录》:"无*。"
③《唐本草》:"味甘酸。"
④《本草汇言》:"味甘,气温。"
归经:入心、脾经。
①《本草经疏》:"入足大阴、手少阴经。"
②《药品化义》:"入肝、心、脾三经。"
③《本草再新》:"入心、肾二经。"
龙眼的作用功用主治:益心脾,补气血,安神。治虚劳羸弱,失眠,健忘,惊悸,怔忡。
①《本经》:"主五脏邪气,安志、厌食,久服强*魄,聪明。"
②《别录》:"除虫,去*。"
③《开宝本草》:"归脾而能益智。"
④《日用本草》:"益智宁心。"
⑤《滇南本草》:"养血安神,长智敛汗,开胃益脾。"
⑥《本草通玄》:"润肺止咳。"
⑦《得配本草》:"益脾胃,葆心血,润五脏,治怔忡。"
⑧《泉州本草》:"壮阳益气,补脾胃。治妇人产后浮肿,气虚水肿,脾虚泄泻。"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2~5钱;熬膏、浸酒或入丸剂。
宜忌:内有痰火及湿滞停饮者忌服。
①《本草汇言》:"甘温而润,恐有滞气,如胃热有痰有火者;肺受风热,咳嗽有痰有血者,又非所宜。"
“生态”盖指生命体与其环境的有机联系。生态伦理就是人们对生命存在与生态环境关系的道德观念、基本规范和道德实践。20世纪以来,随着人类对环境危机的广泛体认,生态意识猛然走出专业圈囿,置身公众舞台,被赋予影响人类环境实践,维护全球生态平衡的重任,成为世界显学。道教不是生态学,但其生态伦理精神因其独有的特色而为其他学说和宗教不可替代,否则就不可能衰而复兴,流传至今,影响深远。在伦理认识上,道教以其重视生命的喜乐、宁静、恬淡、朴素和心灵的充实与扩展为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