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因为沿海的原因,在近代是较早成为开放口岸的省份之一,而广州这个城市则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南大门,是对外经济联系的重要纽带,汉唐以来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口,自从清朝中期实施“闭关锁国”和“海禁”*策之后,广州成为唯一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近代以来,以广州为中心的岭南地区在中国近代化历程中有着更为突出和不可忽视的地位,珠江三角洲首先受到西方*治、经济、文化的冲击,不得不使一批人打开眼界。
老外画笔下“广州十三行”水彩作为外来画种,从18世纪就开始随着传教士传入中国,在这之后,由于商贸的原因,广州地区从19世纪就开始出现大量出口外销画,开始出现西方人办的画室,如英国画家乔治·钱纳利(GeorgeChimery,-)在澳门和广州开设了画室,时间长达20多年,培养了一大批的中国“外销”画家,他们用西方的油画、水彩画来表现中国的风土人情,这些绘画由于迎合了西洋人的审美要求而逐渐成为最为重要的外销品种。
速写澳门-钱纳利作品然而这一类出口的油画、水彩画基本上还是销售给外国商人,从性质上说是西方绘画的中国生产,依然属于西方文化冲击下的一个方面。水彩艺术真正在中国土地上生根发芽应当是在主动寻求的基础上开始的,并在这个自觉追求的过程中最终形成具有中国民族气质的水彩艺术。我国早期的水彩艺术先驱李铁夫先生正是在这个东西方文化剧烈碰撞的时期产生,李铁夫先生留洋40余年,学贯中西,并在上世纪早期便开始探索中国画与水彩艺术相融合的尝试,可谓是中国画家留洋史上最早具有民族自觉意识的艺术家之一。
一、广州美术学院水彩的发展沿承
本文以探讨广州美术学院水彩画的发展史为脉络,对学院水彩的学术传承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师和精英做一个简要的梳理,希望能够在这个梳理的过程中重新认识学院水彩在这数十年来的艰辛历程和创造出的辉煌的功绩。据汪晓曙统计“在整个岭南美术水彩画史当中,解放后的五十年,实际上是广州美院的水彩画史,大约85%以上的都是来自广州美院毕业和培养的人才。到改革开放以后,大约25年到30年这个时间里,水彩画基本上是来自广州美院教育系的人才。
广州美术学院年我认为,不管是从厂东省美术界来看,或是从全国的美术界来看,教育系的水彩画都有着相当高的地位。”年广美师范系成立后水彩专业方向开始招收本科生,开启了全国各大美院水彩方向招生的先例,广美水彩办学距今已有32年的历史,其办学经验及教学方法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水彩画教学体系。年9月,在原美术教育系的基础上成立美术教育学院。广美水彩以它一贯的刻苦和进取精神至今已经形成一股高度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学术团体。
广美水彩的开拓者被公认为是早期留学北美学习西方油画的李铁夫和著名水彩大师王肇民。尽管李铁夫先生与广州美术学院只有短暂的一面之缘(年8月,李铁夫81岁回到广州,任华南文联副主席和华南文艺学院名誉教授、油画系主任),但是他在油画和水彩画上的造诣足以成为广州美术学院乃至于岭南地区艺术界的精神领袖,广东省现已成为全国的水彩画大省,其新一代的水彩画家大多数都毕业于广州美院。广州美院一直把李铁夫的水彩画作为学生上课的示范作品并多次举办展览。如今我们习惯上将李铁夫列为广州美术学院水彩专业的第一代导师,李铁夫先生于年离世,在岭南画坛只有两年的时间,他在精神层面上的影响要远远大于技法层面。
李铁夫在李铁夫先生艺术生涯中,油画艺术占有主要地位,但在水彩艺术上也获得了极高的成就,年,《美术》第3期发表了他的水彩画《瓶菊》,并且刊登了迟柯先生撰写的《我国油画艺术的先驱——李铁夫》一文,文中说道:“李铁夫的水彩画得益于英国学派,尤近于萨金(特)的风格。用笔阔大,水粉饱满,景界宽广。”迟柯先生在另一篇文章《李铁夫思想和艺术的寻索》中谈到他的作品“有着印象派绘画那样明亮的阳光和流动的大气,并且是以痛快淋漓的笔触表现出宏大的气概”。
瓶菊李铁夫纸本水彩年这一类的风格显示出李铁夫先生掌握了精湛的西方绘画技巧,并将西方水彩画带回中国。但是他也深知艺术应该具有民族风格,他将中国书画的笔触和墨色融入水彩画中,探索水彩画的民族化道路。他的《四川峨眉》正是将传统墨色引入水彩画的例子,迟柯先生说其“气度雄浑、格调高雅,显示了他探求民族风格的卓越成就。”
李铁夫-四川峨眉李铁夫先生作为重要的油画家难免会在他的水彩画中流露出油画的技法特色,令人惊讶的是这一特色甚至成了广东水彩一个重要的地域特征,广东水彩一向是以凝重、博大、内涵丰富为艺术特色,而不同于一般的轻快、流畅、充满诗意的江南水彩。从这一点上看,李铁夫先生的确可以被看做是岭南水彩的领头人,因为我们还能够看到像王肇民、*中羊、胡钜湛等这类受油画训练颇深的水彩画家,他们在油画上的训练经历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水彩画的创作,同时也在无形中创造了鲜明的岭南水彩画特色。
初创——王肇民
王肇民直接对广州美术学院水彩艺术带来重要影响的人物应该就是王肇民先生。他在进入广州美术学院之前就有着不平凡的艺术经历,他于年进入国立艺专,同时加入了左联领导的“一八艺社”并任研究干事,年因参加“一八”艺社被开除学籍,之后转学国立北平大学西画系、(南京)国立中央大学师范学院艺术系,年进入中南美专从事油画教育。
王肇民的水彩艺术特色在于它那强烈的油画般的厚重感,他在水彩语言的运用上一改传统水彩以水分流动、色彩透明而产生的以轻快见长的效果,把透明流动的色彩与坚实厚重的色彩结合在一起,王先生说:“作画,色阶越多越弱,色阶越少越有力。多则对比性弱,弱则无力;少则对比性强,强则有力。”迟轲教授在《王肇民水彩画》的序中称其水彩画“如金玉之坚实,掷地有声”。可以认为这是王肇民先生在水彩领域探索中最重要的风格改造,这在中国水彩画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王肇民,静物—石榴()上世纪50年代曾举办过一次较大规模的水彩画学术研讨会,会议内容总结在《京沪两地画家座談会》,其中大部分画家对于何为水彩做了较多的探讨,水彩画家宗其香在这次座谈会中说:“有人讲,水彩画色彩须透明,我看不能固定。实际对象有透明、半透明和不透明。透明否,不全在颜色厚薄,而在是否掌握了色彩的明暗、强弱和冷暖的对比。对比关系处理得好就透明,就不死。油画颜色很厚,也可透明。有人规水彩只能一次画上去,不能多加,多加了就脏、就不透明。这也不一定。有时几次渲染上去,多加几层才有分量。要看具体需要,不能有清规戒律。”水彩画家郁风谈道“太讲求透明、薄、只能画一通,又成了清规。张眉孙的画就常用多层颜色加上去,纪经中的画,有些也是画了好几层才出现特殊效果。…有人画得厚,不失为水彩,有人画得薄,也不失为水彩。”
王肇民,大叶紫薇(年)在上个世纪60年代,王肇民先生陆续在广州、北京、武汉、深圳等地,开展过十七次个人展览(袁振藻《中国水彩画史》)。他的水彩画作品《昙花》、《杜鹃花》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他的个人风格在这个时候已经初步体现。
“文革”后重操画笔的王肇民带着“人皆不学,我故学之”的心态,孜孜不倦地用造价低廉的水彩画描绘静物、风景、人物,并且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进入了他个人水彩画创作的*金时代。年10月,《王肇民、杨之光、郭绍纲》画展先后在深圳、广州开幕,这是“文革”后的第一个教师个展。
王肇民,向日葵(年)年“王肇民的水彩画展览”在法国巴黎展出,这一次展览使他的名声享誉海内外,他的《画语拾零》被译成法文,在《中国艺术丛刊》上陆续登载。巴黎画展,对于王肇民具有重要的人生意义,对中国的水彩画坛来说,也是非常幸运的事情。王肇民独具特色的水彩画将极大地影响新一代水彩画家的成长,并且他本人也被誉为当代最杰出的“水彩大师”。他的水彩也因次被称为“王氏风格”,他的这种强调干画法和厚重有力的水彩画语言,体现出了大气磅礴之气息的独创性水彩画风,在广美教育系初创时期,他的独创性水彩画风不但有着全国性的影响,而且对广美后辈水彩画家们的深刻影响有着密切的关系。
发展期(80年代)
在“王氏风格”的直接影响下,广美水彩开始走上了稳步的发展阶段。一方面是出现了胡钜湛、陈秀莪、*中羊等优秀的庚续者。另一方面广美教育系的创建,水彩方向的独立招生直接带动了学院水彩的快速前进。在80年代的发展浪潮中,水彩画被解开枷锁全面发展一方面体现在水彩独立展览的出现和发展,另一方面则体现在各大美院都在开始用不同的方式培养水彩画的专门人才。袁振藻先生总结了中国水彩画出现的两个发展高潮,他认为第一个高潮是在“五四”前后,是通过吸取了西洋古典绘画的写实方法,而开始建立了中国水彩画。第二个高潮就是改革开放时期,西方现代绘画的影响促使中国传统水彩画走向变革,使中国水彩画走向多元的现代格局。(《中国水彩画史》)改革开放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意识的改变,思想表达的多样性要求再加上外来文化、艺术意识形态的影响,传统的水彩语言形式已不再能满足艺术家们的需要。新的观念、新的思维方式的引入使水彩画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年4月广美成立“师范系筹备小组”,由郭绍纲任组长,葛曾鹊、胡钜湛任副组长。其中郭绍纲来自油画系,胡钜湛来自国画系。9月,正式成立美术师范系,并开始招收第一批本科生30人。首任系主任为郭绍纲教授,胡钜湛教授任副系主任,与此同时胡钜湛、蚁美楷等人还被派往全国各个师范院校调查并求取经验,由于水彩对师范院校的重要性,陈秀莪老师利用参观的时机去调查各个院校水彩发展的情况。广美师范系的建立对于广美水彩的大步前进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水彩在师范系建立之初就开始成为专业方向,据美术教育系第二任系主任胡钜湛教授回忆:“把水彩做为一个专业方向,在当时全国是没有先例的,很多地方只把水彩当一门课来教,但我们却把它作为一个专业特长来发展。为什么我们敢于把水彩定为一个专业特长呢?这是我们几个画水彩的教师定下来的。其实我们原来都是画油画的,后来是因为教学需要才画水彩。把水彩当作一个专业方向,我们系是全国最早的,另外招水彩专业的研究生也是我们首先尝试的。”“另外把油画作为水彩的基础,这也是全国没有的。把油画当作水彩的基础并不是贬低油画,而是因为我们觉得只有这样水彩画才会画得扎实,并不是水色淋漓的就是水彩。有色彩基础、造型基础、油画基础,这样的水彩才站得住。”[张幼云:《风雨兼程三十年_对话美术教育系系主任》发表于广州美术学院《美术学报》年05期。]
在这里,王肇民先生注重结构、造型和坚实的水彩画风开始形成广美学院水彩的重要特征和施教特色。在王肇民水彩艺术的一脉相承下,借着大师的臂膀,以及教育系水彩方向的诞生,广州美术学院的水彩语言体系也在不断地发展、壮大。“王氏风格”以突出油画般强烈的色彩感染力、素描关系的加强表现,同时与国画的笔法意韵和诗意高度融合的语言特色,以它雄浑、博大、深沉厚重的力度之美,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水彩的艺术语言。与轻快式的传统水彩语言的艺术面貌拉开了很大的一段距离。广美水彩也因此吸引了一大批艺术家们从油画、中国画等其他专业转到水彩方向来发展他们的绘画语言,因此越来越体现出浓厚的“借鉴、融合”的跨界特征,呈现出多样性的发展态势。
广州美术学院第二代水彩画家胡钜湛、陈秀莪、*中羊等人在“王氏风格”的基础上使得广美水彩呈现出新的风格面貌。年文化部主办的“全国第六届美术作品展览”开始分画种进行展览,水彩画得以开始独立展出。胡钜湛、陈秀莪、*中羊分别在这次展览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中羊的作品《儿时的歌》在这次展览中获得全国二等奖,这是水彩画在全国美展中第一次获得的最高奖励。
*中羊,儿时的歌值得指出的是*中羊《儿时的歌》开创了水彩主题创作的局面,水彩传入中国百年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我国水彩艺术的发展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在一定意义和范围内来说,由于水彩艺术的诸多特殊性及其局限性使得水彩画作品是以小品的形式出现的,很少有思想深刻、艺术感染力强的作品。甚至,在许多水彩艺术家的思想里,也认为水彩画只能以静物、风景、人物写生和较浅层次的创作为主,认为水彩画不适合表现思想深刻、内容丰富、场面及结构宏大的大型创作。而*中羊笔下主题创作翻开了新时期水彩画的新篇章,他于年成为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一届研究生,其精湛的写实技艺和主题鲜明的创作可以说同样离不开油画造型和素描基础的训练。
胡矩湛的《第一代可可》在同一次的展览中,胡矩湛的《第一代可可》也引起了众人的注目,一向被误认为不重题材和精神表现的水彩画界,展出了分量十足的作品。胡矩湛先生一方面在为广美创办水彩画专业和招收水彩画研究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同时他在画风上的探索也给广美水彩做出了新的贡献,他在作品中所强调“湿画法”与王肇民的“干画法”风格遥相呼应,他还主张吸收了中国画中的意境,明确提出“写意水彩”的观念,体现出高度提炼概括、酣畅淋漓的水彩画风,为广美水彩的建设,又铺上了一块厚实的基石。同样,陈秀莪的代表作品《彭湃》也是尽情地发挥了水彩的酣畅特点,大笔挥洒,淋漓尽致。胡钜湛和陈秀莪的水彩画风突出了水彩所特有的流畅性,用水性去化合造型与色彩,给水彩添加了许多韵味特征。
兴盛期(90年代以后)
广美水彩继第二代画家以后开始进入一个多元开放、稳步前进的阶段,这一时段,正是王肇民艺术的辉煌时期,艺术风格特点鲜明的“王氏风格”树立起了另一种水彩审美理念,年4月13日,《王肇民水彩画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开幕。反响强烈,王先生被誉为“中国水彩第一笔”。同年,广州美术学院授予王肇民老师“终身教授”称号。广美水彩也因其突出的成绩成为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