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植物介绍
白棠子树(学名:Callicarpadichotoma(Lour.)K.Koch)是马鞭草科,紫珠属多分枝的小灌木,高约1-(3)米;小枝纤细,幼嫩部分有星状毛。叶倒卵形或披针形,长2-6厘米,宽1-3厘米,顶端急尖或尾状尖,基部楔形,边缘仅上半部具数个粗锯齿,表面稍粗糙,背面无毛,密生细小*色腺点;侧脉5-6对;叶柄长不超过5毫米。聚伞花序在叶腋的上方着生,细弱,宽1-2.5厘米,2-3次分歧,花序梗长约1厘米,略有星状毛,至结果时无毛;苞片线形;花萼杯状,无毛,顶端有不明显的4齿或近截头状;花冠紫色,长1.5-2毫米,无毛;花丝长约为花冠的2倍,花药卵形,细小,药室纵裂;子房无毛,具*色腺点。果实球形,紫色,径约2毫米。花期5-6月,果期7-11月。
2、产地生境
分布于中国山东、河北、河南、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福建、台湾、广东、广西、贵州。日本、越南也有分布。生长在海拔米以下的低山丘陵灌丛中。白棠子树性喜光,喜肥沃湿润土壤,耐寒,耐干旱瘠薄。
3、应用价值
观赏价值:白棠子树是重要的观果树种,在园林中可以和金银木、蒙古荚蒾、一些北美海棠等观果品种组合栽培,不同颜色的果实可以营造出亮丽的观果景观。在园林绿化中,多丛植或者片植,彰显出整体美。还可用于点缀假山。此外,一些地区已经在开发盆栽产品,或者用于切枝,均取得较好的观赏效果。价值药用:根可治关节酸痛,外伤肿痛;叶也可用作止血药。全株供药用,治感冒、跌打损伤、气血瘀滞、妇女闭经、外伤肿痛(《江西草医草药》):叶可提取芳香油。
随着白棠子树的观赏价值、药用价值被人们高度认可,白棠子树的市场需求量也越来越大,直接带动了苗木、种植产业的发展。就苗木市场而言,当前白棠子树主流的两种繁育方式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种子繁殖:繁殖周期太长、出苗率太低,还会出现后代杂交变异的情况,影响药材品质。扦插繁殖:所需材料成本,管理成本高。那有没有一种新的繁育方式能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呢,答案是有,那就是李长潇研究员发明的植物非 快繁技术。植物非 高效快繁技术(TERNPC),本质上属于无性繁殖——(通过剪取优质母株一叶一芽便可培养成一个完整的植株),只需少量的优质母本材料,便能几何倍数进行叠代快繁,相比于扦插繁殖能更好的节约材料成本。相比于种子繁殖,此技术能 上保证原有植物的优质基因,且无变异,具有低成本、周期短、繁殖系数高,受季节因素影响小、大规模生产成本低、成活率高等特点。植物非 快繁技术在白棠子树上的应用将打破原有的繁育体系,将为市场提供更优质,更便宜的苗木,迅速抢占种苗市场,从而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