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子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非常常见的药材,人们把五味子当作中药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秦汉时期,人们就已经发现它宝贵的中药价值了,这可以在秦汉时期的 中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找到证据,在这本书中把五味子列为上品。今天就和典典来了解——五味子!
五味子具有很高的医药价值,它的名称由来和宋朝名医苏颂有关,苏颂曾经这样形容过五味子:“五味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咸味,此则五味见也。”所以五味子由此得名。
五味子因其五味而具有养五脏的功效,因为我国中医认为;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五味子五味俱全。而且我国中医药历史上,很多名医都认识到了五味子可以养五脏之气,比如唐代名医孙真人认为“五月常服五味子以补五脏气”,明代医学家李时珍也曾经说过“五味子咸酸入肝而补肾,辛苦入心而补肺,甘入中宫益脾胃。”另外,同时期的医学家李士财对五味子的养五脏之功效的阐述更为细致,他还把五味子誉为“生津之要药,收敛之妙剂”。《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中药大辞典》等中药学著作均对五味子以及其医药价值做了详细的记述,现代中医认为它有止泻、止咳、止汗、止喘等功效。
在五味子众多的药用价值之中,最为显著的就是止咳。对于五味子能够止咳,很多中药书籍和中医名家都有记载,比如清代名医*宫绣及其著作《本草求真》等。张锡纯曾说过“五味子敛收之力甚大,若咳逆上气挟有外感者,须与辛散之药合用,方能服后不致留邪。”咳嗽中有一种叫做“*昏嗽”,是肺虚气逆,兼挟虚火之症,用五味子治疗此病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名医张山雷、朱丹溪、*宫绣等都曾用过五味子来治疗此病。
五味子还有南五味子和北五味子之分,二者相比,北五味子的药用价值比较高,所以中药常用北五味子入药。对于在医药中的用量,医学家也有不同的见解,有些医学家认为不宜多用,另外的则是相反,其实用量的多少需要因病而异。
饮片
五味子除去杂质。用时捣碎。(水分总灰分)同药材。醋五味子取净五味子,照醋蒸法(附录ⅡD)蒸至黑色。用时捣碎。本品形如五味子,表面乌黑色,油润,稍有光泽。有醋香气。照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项下的热浸法测定,用乙醇作溶剂,不得少于28.o%。(2)(水分总灰分)
同药材。酸、甘,温。妇肺、心、肾经。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用于久嗽虚喘,梦遗滑精,遗尿尿频,久泻不止,自汗盗汗,津伤口渴,内热消渴,心悸失眠。2~6g。置通风干燥处,防霉。
回复关键字获取往期文章:
一枝*花
丁公藤
丁香
人工牛*
人参
八角茴香
人参叶
儿茶
九里香
九香虫
刀豆
三七
三白草
三棱
三颗针
干姜
炮姜
干漆
土木香
土贝母
土荆皮
土茯苓
土鳖虫
大叶紫珠
大血藤
大豆*卷
大皂角
大青叶
大青盐
大枣
大*
大蒜
大蓟
大蓟炭
大腹皮
山麦冬
山豆根
山茱萸
山药
山柰
山香圆叶
山银花
山楂
山楂叶
山慈菇
千年健
千里光
千金子
川木香
传射干
广枣
广金钱草
广藿香
女贞子
小叶莲
小驳骨
小茴香
小通草
小蓟
飞扬草
马齿笕
马勃
马兜铃
马鞭草
王不留行
天山雪莲
天仙子
天仙藤
天冬
天花粉
天竺*
天南星
天麻
天然
云芝
木瓜
木芙蓉叶
木香
木贼
木通
木棉花
木蝴蝶
木憋子
五加皮
五味子
典典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