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北京中科医院正规吗 https://yyk.99.com.cn/fengtai/68389/jianjie.html

国家推动构建储备林计划,是在推动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的同时强化林业资源的战略储备,在保障生态物种多样性的前提下,逐步优化和完善林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如何开发林业资源,就避免不了对各因素的综合考量如林地土质、树木品种、海拔、温度、湿度、地理位置等。在综合研判林业资源是否具备开发优势时,更重要的是对林业资源开展实际调查和研究,对不可变因素要极力避免收储和开发;在不可变因素满足开发条件但可变因素能够采取工程手段完善的,要计算可变因素的投资成本。所以林业资源开发是一个综合评估和建设利用的过程,单一强调林业资源是否具备开发条件或收益是不全面的,要依据实际充分论证和研判。对林业资源的开发者,要迫使开发者具备相关专业知识,通过充分的实际调查和研判,才能予以决策。所以本文借(引)用相关论文、著作予以阐述个人观点。林业资源的综合研判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研判和论证。

一、不可变因素的研判

林业资源是否具备可开发性,要从不可变因素中进行判断,本文中不可变因素的定义是结合林业资源实际,通过目前的科技、工程手段治理成本过大或治理后对林业环境造成不可逆的破坏等情形,不能实施治理或不能有效改良的情况,包括林业资源所处的气候、海拔、土质、地形地势等。

(一)气候、海拔对林木资源的影响

以贵州省为例,贵州省位于北纬24°30′至29°13′,东经°31′至°30′之间。纬度跨度约5°,经度跨度约6°,其气候特点类型为亚热带高原季风湿润气候类型,平均海拔m,其中西部海拔最高处m,东部最低处m。全省总面积中高原、山原、山地占86%,丘陵占10%,河谷坝地占3%,年平均气温14℃以上,东部边缘年平均温度16-17℃,北部赤水和南部边缘地区年平均温度18℃,西部地区年平均温度低于12℃,全省大部分地区一月气温3-6℃,最低气温大多-6℃以上。除南部和赤水河谷地区无霜期-天外,其他区域无霜期-天。全省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在-1mm之间。全省大部分地区年日照时数-小时,太阳总辐射量-兆焦耳/㎡*年。

贵州省总体地形纬度上由北、东、南呈下降趋势,海拔从-1m下降至-m,形成中部地区、北部地区、南部边缘地区气温明显差异,形成两个亚带,即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亚带与南亚热带具热带成分的常绿阔叶林亚带。经度上分析贵州地势西高东低,海拔从1-m下降至m,水分条件明显不同,将中东部和西部划分为两个地带,即贵州高原湿润性常绿阔叶林地带和云贵高原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地带。就总体气候、海拔差异贵州省大体可分为南亚热带具热带成分的常绿阔叶林亚带、贵州高原湿润性常绿阔叶林地带和云贵高原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地带。

1.南亚热带具热带成分的常绿阔叶林亚带

主要分布于贵州南缘册亨、望谟、罗甸、贞丰、兴义、安龙、南部一带,分布面积,海拔-m,年平均气温18-20℃,降雨量-1mm,土壤以红壤为主,主要植物以豆科、无患子科、红豆杉科、樟科、桃金娘科、木棉科、壳斗科、桑科、芸香科、棟科、竹亚科为主要植物,针叶树以细叶云南松为主。

2.贵州高原湿润性常绿阔叶林地带

分布于东经°20′线以东,北纬25°30′线以北省域内,分布面积,海拔高度多数在-1m,东部区域-m范围,年平均温度14-18℃,春夏多雨,年降雨量较为均匀,土壤以*红壤、*壤为主,主要植物以壳斗科、樟科、木兰科、山茶科、蔷薇科、柏科、松科、杜鹃科、竹亚科为主,针叶树以马尾松、杉木为主。

3.云贵高原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地带

分布于东经°20′线以西省域内,分布面积,海拔-m,受印度季风和西南暖流影响,年平均温度12-17℃,年降雨量-1mm,夏季多雨,有干湿季,土壤以红壤、*红壤、*棕壤为主,主要植物以壳斗科、樟科、核桃科、杨柳科、蔷薇科、杜鹃花科为主。针叶树以华山松和云南松为主。

(二)气候海拔对林下资源的影响

1.特有、珍惜药用植物

据研究,贵州境内发现具贵州特色珍惜名贵、濒危及特有药用代表性植物约49种,各类植物在生长海拔高度上均由不同。如:冬虫夏草(-1m)、猪苓(-1m)、贵州苏铁(≤m)、扇蕨(≥)、篦子三尖杉(≤1m)、蕙花杉(≤1m)、*连(≥m)、八角莲(≥)、单叶淫羊藿(≤m)、黔北淫羊藿(≤m)、厚朴(≤1m)、鹅掌楸(≤1m)、华中五味子(≤1m)、贵阳梅花草(-1m)、杜仲(-1m)、独山石楠(≤m)、*皮树(≤m)、卵叶远志(≤1m)、竹节参(-1m)、紫草(-1m)、绞股蓝(-1m)、天门冬(≤1m)、疣点开口箭(≤m)、金钗石斛(≤1m)、铁皮石斛(≤m)、天麻(-1m)等。其中:天麻、厚朴、杜仲、*连、扇蕨等品种已引种成功,并已批量提供药材商品。

2.可食用、药用菌类

据参考文件所述,贵州主要野生食药用菌共有17种,隶属于2个门,3个纲,7个目,14个科,20个属,各菌类在自然生产条件下错落分布于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竹叶林及灌丛林中。从科的分类地位来看,占比前3位分别为红菇科(20%)、牛肝菌(16%)、口蘑科(12%)和虫草科(12%),其他科占比较少均为4%。属于红菇科的有松乳菇、红汁乳菇、多汁乳菇、变绿红菇、玫瑰红菇,属于牛肝菌科的有白牛肝菌、远东皱盖牛肝菌、茶褐牛肝菌、兰茂牛肝菌等。较为珍惜名贵的如猴头菌、鸡枞菌在贵州部分海拔-1m林地区域也有分布,但种植和采集难度较大。

综上所述,气候、湿度、日照、海拔、土质等不可变因素,直接影响植物生长和分布,在林业资源开发利用与研究中,要综合分析各类植物的经济性和适应性,通过实际调研、采样分析综合对比等方式予以确定林业资源的可开发利用性,仅为种植而种植或违背自然规律开展项目实施,既违背自然法则又无法取得经济收益。

二、可变因素的研判

林业资源的可变因素一般认为是在可控范围内对土质进行施肥改良、改种经济效益较高的树种或通过工程手段在成本能够覆盖预期收益的情况下对区域地形地貌、水源灌溉等建设方式,优化林业资源可利用经济效益。

(一)腐殖质的改良

土质改良是林业资源重要的优化方式之一,土质改良对林业资源的可再生、经济性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改良前要充分论证施肥或添加物的安全性、适用性、经济性。保证所采取的改良方式对林业资源的生物多样性、环境不构成影响和破坏,并根据最终确定的经济物种(经济作物)采取适用不同类别的改良措施,经济上要合理的平衡投入与产出关系,确保投入与产出能够有效的衔接,达到预期收益。

(二)适种林木的选种与改良

林木的选种和改良要结合林地气候、海拔、土质(或改良后的土质),合理确定。稳定的经济产出才能更好的投入长期开发过程,林业资源作为新型资产的一类,因其存在与一般资产不同的特殊性,致使其开发价值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沉淀较长的生长周期才能够体现。开发前,要预判林木资源未来10年-30年发展方向,同时采取合理的成本缩减手段,才有可能实现更好开发收益。

三、林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林业资源的开发,存在多样性,把林业资源转变为资产,需要结合实际,健全发展链条,林业资源没有单一开发,林业资源依托的基础是林地,以林地的可变性、综合性和包容性为载体,突出林木资源、林下资源、环保资源综合性协调发展,把链条做全、做长、做细才能够更好的取得开发与利用优势。

(一)发展的步骤与方法

通过对资源的调研、分析,充分掌握林地的气候、海拔、湿度、土壤、自生动植物种类,如湿润针叶林,可出木材、中药材、菌类。采取使用与林业资源条件相符的开发方式或确定林业资源的可开发效益。在完善林地资源的开发、建设中,一是降低林业资源的收储成本;二是依托林地实际,合理确定改良及种植方式;三是优化产业布局,完善开发定位和资源开采方式;四是紧靠国家*策,拓展林业资源开发渠道。

1.林地收储方式

林业资源收储方式,可采取的方式有企业收储、与地方资源企业联合、与农户联合、与资源企业及农户共同经营等方式。各种方式类比如下:

自有资金直接向农户和地方资源企业征收或租赁。以租用和征收方式开展林业资源收储,在前期投入过程中争议较少,但前期对资金的需求量巨大,在经营管理中,林地实际无法实现监管,会出现滥砍滥伐、私采、虫害、山火等导致资产流失情况,投资无法达到目的。

通过入股与地方资源企业联合。采取入股方式,在短期内能够实现资源与*策的串联,合作双方若采取组建项目开发公司实现林业资源开发利用,在后期实际经营管理中依旧会面临与“自有资金直接向农户和地方资源企业征收或租赁”类似的问题,经理管理权的实现更多依靠下级企业,而投资决策更多依托地方资源企业,不易管理,开发过程不易全面控制和掌握。

林地包产到户,联产承包。依托林地承包农户,林地包产到户,定向工资委托农户经营管理,农户承包资源作为入股股金参与公司生产经营,依据林地产出食用菌、中药材、林木等产出量为考核指标,共建农村林业资源产业合作社(产出物由合作社协议收购),实现企业+农户模式。采用这种方式优势较为明显,农户积极性更高,公司管理成本能够进一步缩减,但不能够实现地方林业资源的全覆盖。

混合地方资源企业与农户承包经营。与地方资源企业共建项目开发公司,以村、镇为单位推动联产承包,林业资源管理工作由项目开发公司与农户共同承担,日常监管委托农户负责,资源(经济作物)产出由产业合作社统一收储加工销售,实现日常管理与经营产出的有效分离,达到全面控制。

2.经营方式

综合分析,稳步实施基础投入。一是开展林木改良换种(长期投入),稳定未来长期收入;二是开展食用药用植物种植(中期投入),拓展林地资源中期收益;三是开展可食用药用菌类种植(短期投入),以短期收入弥补中长期投入过程,稳定长、中、短期投入来源。

优化布局,稳步实现次生产业齐头并进。一是围绕林地资源优势开展产业布局,建设以食用、药用植物菌类加工企业;二是突出原生态、绿色无公害产业品牌,拓展加工销售渠道,推动融合市场的品牌经济效应。

紧靠*策,提升林业资源的多渠道开发。依托林业资源低碳、降碳、长期保值等资源特性,逐步完善做长、做细产业链条,紧盯国家“碳达标、碳中和”发展趋势,探索构建以林业资源实体经营开发为主,减碳、降碳指标出让为辅的多渠道资源开发方式。

四、林业资源开发中存在的特点和困难

林业资源属于可再生自然资源性资产,具备一般资产所不具备的特殊性质,在实际开发过程中这些特殊性就注定存在特定的优势和劣势。

可再生,稳定的长期收益。林业资产消耗,只要掌握林木资源自然生长规律,可以通过合理的经营方式、科学的补偿、优化改良等措施保持资源总量不变或略有增长,能够起到一般资产所不具备的增值保值作用。

投入大,投入产出周期长。林业资源开发前期投入巨大,森林有其自然生长规律,从投入到产品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出售,回收周期长,且需要长期投入。投入林业资源的经营资金,少则数年、多则数十年、上百年才能回收。

产出种类多,资产效益低。林业资源资产结构复杂、形态各异,功能的多样。林业资源资产的某些成分,除了有价值可以交换的商品属性外,还具有一些价值难以度量的生态公益效能。这些效能通常自动外溢,受益者无须付费,即可得益,造成林业资源资产的评估价值偏低(目前国家已制定双碳目标,制度正日趋完善,未来可通过碳指标转换资产,此项预估需要2-3年才能实现全面流程化、制度化交易)。

管理难度大,资产管控难以实施。与其它资产相比林业资源资产的安全管理任务十分艰巨。林业资源所依托的资产定位在广阔的林地上,即不能仓储,又难以封闭,使其安全保卫十分困难。火灾、虫灾、盗伐等人为或自然的灾害很难控制,致使其资产容易流失,增加了风险损失的可能性,资产监管难度巨大。

五、结论与建议

林业资源开发利用是长期事业,一是要求资源开发者具备极强的资金储备;二是要求资源开发者具备较为多样的资金来源,确保长期投入;三是要求资源开发者在经营管理上具备创新能力,林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因其资源所处的地方不同、*策不同、民风不同要贴合当地实际,完善不同的开发模式;四是要求资源开发者具备极强的市场感知和风险预判能力,要依据产出物的不同灵活经营,拓展资金来源,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五是要求资源开发者具备极强的专业技术能力,林业资源开发涉及种植、加工、贸易、碳指标出让等综合性业务,未来可能会不断增加新业务,需要资源开发者从工程水利、土壤分析改良、林木种植、中药材种植、菌类种植、食用药用材加工、销售等储备各类专业人才能够在复杂的林业资源经营管理中博得收益。

美丽生活来源于对绿色发展美丽生活来源于对绿色发展

绿色、生态、环保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yezizhua.com/dzry/1044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