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格局过程和功能机制的西安市生态网络

白癜风治疗 的医院 htt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导读

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要求构建连续完整的城市生态安全格局和生态网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维护生态安全和生物多样性,增加优质生态产品供给,增强城市韧性。生态格局、过程和功能机制可以刻画生态系统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对水文、生物迁徙、气候气象等生态过程的模型化、定量化测算,支撑生态格局的空间落位和生态网络体系构建。本文以西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为例,以问题和目标为导向,基于格局、过程和功能机制理论,耦合多种生态过程,实现构建型生态空间与既有生态空间相互补充,兼顾了功能提升的理想性与落地实施的现实性,构建西安市内外衔接、功能复合、经济可行的生态网络体系。

执笔人:生态市*院周霞

一、特征与需求

西安市地处*河流域中部,是关中平原城市群的核心区域和粮食高产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历史遗存全国首屈一指。从自然地理格局看,西安南依秦岭,北跨渭河,肩负生态环境保护重任。现状生态空间占比已高达61%,森林覆盖率达48.03%,但主要集中在南部秦岭山地。生态空间与生产、生活空间南北二元结构突出。南部秦岭森林质量与水源涵养功能与中华水塔、 基因库保护要求存在差距,中部城乡建设密集区生态化不足,北部渭河平原地区生态服务功能不足,水生态、大气污染问题较为突出。因此,本次国空的生态网络体系规划需要从总量扩张向布局优化、功能提升转变。

西安市自然地理格局(左)和现状地类分布图(右)

二、规划思路和对策

本次规划基于格局、过程和功能机制理论,把生物多样性维护、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生态功能空间识别作为基础,综合考虑栖息地生境和迁徙通道、雨洪行泄和水生态保护、水资源保护和水源涵养、通风廊道、热岛缓解、生态退化等多种生态过程,优化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城市生态网络体系,并为支撑生态网络体系的空间落地,提出分级管控指引和建设修复指引。

(一)

生态安全格局优化

识别生态保护极重要区。秦岭山地生物多样性维护、水源涵养及水土保持功能重要,骊山丘陵、台塬边坡以及秦岭浅山地区水土流失问题仍较为突出。全市生态保护极重要区约占市域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主要是分布在秦岭山地以及渭河、黑河等河流沿岸的重要河湖湿地。

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识别战略性区域。统筹考虑区域内外生态源地,耦合地形地貌、水文、植被生长等因素,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识别潜在生态流和生态战略节点,作为构建生态廊道、生态斑块的依据。

落实关中平原城市群、大西安等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根据对典型污染扩散过程的风场模拟,识别主要通风廊道。比较构建生态空间的约束条件,提出构建“一屏一带、一环三楔、多廊多片”生态格局。

西安市生态安全格局示意图

(二)

生态网络体系构建

(1)锚固底线空间

依据生态功能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在保证生态功能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评估协调各类矛盾冲突,优先将生态保护极重要区纳入,衔接自然保护地调整结果,形成优化调整后的生态保护红线。落实《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西安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将秦岭坡底线以南纳入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区,实行分区管控。

(2)以生态过程细化生态体系构建

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基于生物多样性调查结果,采用 熵模型,结合地形、气候等环境变量,模拟物种潜在分布和适生区域。结合各类生物的栖息地偏好、迁徙空间需求,识别生物迁徙廊道。以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为主,农田林网、沟渠、果园、耕地为辅,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

恢复自然水文过程,保障雨洪行泄空间及水生态保护要求。识别雨洪行泄空间,在落实渭河生态区保护要求、保障行泄通道的前提下,明确河道保护范围和河流生态廊道控制宽度。在低洼易涝区域、污水处理厂下游因地制宜布局湿地公园,提高雨洪蓄滞和水体净化能力。

识别生态退化区域。综合水土流失、水域湿地和林草退化、水生态退化、地质灾害及秦岭浅山地带人为活动干扰因素,开展退化评估,初步识别退化区域。

构建通风廊道体系。基于风环境、热环境和地表通风潜力分析,以城区内河流、铁路和城市主干道等为主要载体,构建多级风廊体系,串连适宜的生态冷源,明确廊道宽度控制要求。

,整合底线空间以及基于生态过程分析的生态空间建设需求,依托森林、河流湖泊、湿地、道路、农田等现状地物,落实关于防止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等相关国家*策要求,合理设定水岸、道路景观绿廊和农田林网宽度,优化生态网络体系布局,保障生态网络落地实施。

西安市国家二级保护兽类(左)

国家重点保护鸟类栖息地生境适宜性分布图(右)

(三)

生态网络分级管控指引

基于各类生态要素的管控要求,借鉴先进地区生态空间管控经验,将西安市生态网络划分为四类进行管控,提出分类管控指引。

西安市生态网络体系分级管控图

(四)

生态网络建设修复指引

针对识别出的生态退化区域,提出全域生态修复格局。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为核心,加强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实施森林质量 提升、退耕还林和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强化渭河流域水生态修复,建设“库、河、湖、渠、湿地”连通的蓝网系统。渭河平原地区重点建设“三河一山”超级绿廊,打造城市生态会客厅,加强渭河谷地农田林网、景观绿廊建设,提升农田生态系统的异质性。

项目团队成员

本文为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公司“年度规划论谈”系列报道之一,更多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END————

感谢阅读|分享

联系我们

请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yezizhua.com/dzpz/722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