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荆愿我目光所及,都宛若新生,又依然如

紫荆学名:Cercischinensis别名:裸枝树,满条红,紫珠豆科紫荆属落叶灌木三月,被问到最多次“这是什么花”的,就是紫荆。在春天盛开的百花中,紫荆的识别度其实非常高,也很难与其他花搞混淆。但是,仍然很多人不认识它,可能是它的存在感不太高吧。紫荆的辨识度其实很高这个春天,我 次留意到紫荆开花是3月初,惊蛰前后。楼下一株紫荆,瘦骨嶙峋,紫红色的花簇沐浴在清晨的阳光中,那抹艳色,给我的感觉是四个字:风流妩媚。一个念头忽然浮现:我想拍下它们在阳光中的样子。今年再见,只觉其风流妩媚然而,接下来那段时间,重庆一直久阴不晴。有一天早晨,我在楼下散步,忽然太阳破云而出。我赶紧跑到这株紫荆树前,发现已经晚了——这幢楼房,一到上午十点太阳就被遮挡住了,只剩下一两花枝,尚带余光。不管那么多了,赶紧拍。错过今天,又不知要等到哪天去了。重庆的天气,早已深深地教会了我什么叫“一期一会”。拍照时,看到有不少蜜蜂在花间穿梭。紫荆吸引我的那种艳丽花色,有一个专门的形容词,叫浅珍珠红。所以,这花与阳光是绝配,珍珠最美的,不也是闪烁的那种光泽么?特别的浅珍珠红色蜜蜂很爱紫荆花但凡见过紫荆,就很难忘记,因为它开花的模样太特别了:花全是一簇簇直接从树干上开出来,满枝全是花,很少有叶子。它的别名就叫裸枝树,也叫满条红,都很形象。花簇生枝干,先花后叶摘一朵小花,细细地玩赏,你会发现相当精致。五枚花瓣,左右对称,但明显地分成了两部分,就像两个孤立的小岛。三枚靠近花萼,最外面的两枚翼瓣向后反折,中间的旗瓣最小,上面有着白色的斑纹;另外两枚龙骨瓣自成一体,水平前伸,将雌雄蕊包裹于内。5枚花瓣,分成了两个组团翼瓣在最上面,明显反折旗瓣在最内花心,上有斑纹龙骨瓣,可见被包裹在内的雄蕊紫荆这种花型,植物学上称为假蝶形花,区别于像豌豆那样的蝶形花。区别就在于旗瓣的位置,豌豆的旗瓣在最上面,而且是所有花瓣中 的;而紫荆的旗瓣在翼瓣之下,而且最小。猜猜看,从植物演进的角度看,哪种花型更高级些?紫荆,假蝶形花,旗瓣在中间且最小豌豆,蝶形花,旗瓣在上且 半个月后,这株紫荆花已零落大半,开始长出心形的新叶。紫荆的叶子同样有很特别的标志:叶边缘有一圈透明的膜质。 次观察到这个特征时的兴奋感,我至今还记忆犹新。叶互生,心形紫荆原产于我国中南部地区,其种加词chinensis意为“中国的”,就表明这一属性。据《本草纲目》记载,紫荆“因其木似*荆而色紫”而得名,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它还有一种开白花的变种,我在市内遇到过两次,气质清丽。变种白花紫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紫荆一直被视为故园与亲情的象征。这始于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紫荆树》中的记载:“田真兄弟三人析产,堂前有紫荆树一株,议破为三,荆忽枯死。”真谓诸弟:“树本同株,闻将分斫,所以憔悴,是人不如木也。”兄弟相感,不复分产,树亦复荣。紫荆的意象就此定格。比如杜甫的《得舍弟消息》:“风吹紫荆树,色与春庭暮。花落辞故枝,风回返无处。”还有韦应物的《见紫荆花》:“杂英纷已积,含芳独暮春,还如故园树,忽忆故园人。”风吹紫荆树,色与春庭暮咫尺。摄于四川内江诗当然都写得很美。但换个角度看,那就是作家阿来说的,读这些诗,“紫荆是何模样与情态我们并不知道,所能感受到的是诗人对不能返回故园与亲人团聚之悲苦的深长咏叹”。“中国的古典,以物起兴,成功者就成为后来者的习惯路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后来一路写下来,大多是柳色伤别。而我看见花树,就看见了树与花,只是想赞叹造物的神奇与这花具象的美,并没有唤起与古诗言及的类似的情感。这便是文化的变迁——人的思维方式与感受事物的路径改变了,情感产生与表达方式也改变了。为什么今天有人依律或不依律写五言七言我们不爱看,端的不在于形式,而是其中一脉相承的抒情表意方式,与我们今天的心境,已有千里万里之远。”阿来这个见解很独特,我非常认同。春节前写水仙,我也查阅了大量写水仙的古诗词,坦白说,真没两首能共情的。当然偶有例外,比如王维。这篇写紫荆的文章,收录在阿来的《草木的理想国》一书里。在自序里,他提到,写这本书的原因是那年生病动手术,只能在城里呆着,所以才开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yezizhua.com/dzpz/634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