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藤新韵祭拜徐渭先生

济南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4324214.html

车在到印山王陵前停下。画家们下得车来,见群山环抱,草木茂盛,称道确为宝地。

印山王陵是勾践之父陵寝。若非顶头有建筑物,那高高的封土堆,已然与周边小山别无二致。但画家们却是来祭拜徐渭的。

要寻徐渭墓,还需要走一段。小路无法通车,蜿蜒到王陵后的茶园、水塘、林间。恰恰给足了朝拜者寻幽问道,渐渐亲近的时间与空间。于是,这一道行程便充满了仪式感。

王剑书、孙晓刚走在最前,他们抬着一盆菊花,献给这位开宗立派的写意鼻祖。俩人分别来自广东和吉林,今天一块儿参加绍兴何水法美术馆“青藤新韵——中国画邀请展”。一道来的还有唐铭泰、张勇、朱海波等参展画家。

林深处,隐隐看见黑瓦白墙。墙内几株芭蕉,生长极为旺盛,蕉叶长垂,自然令人想起徐渭的《墨梅芭蕉图》。

门扉敞亮,欢迎着青藤后学们前来拜谒。进得门来,墓园内树木蓊郁。园中有曲径,将人引到墓前。

与印山王陵相比,墓地自然不大。只是普普通通的封土小丘,四围砌着绍地常见的砾岩条石,斑斑驳驳,满是古意。小丘上杂草覆满,想必写出《杂花卷》的先生自然不会怪罪。尤为难得的是,小丘顶部竟然长着一株小篁竹,在风中静静摇曳。仿佛是先生画*,借着植物之灵,迎候来人。

先生墓前有碑,“明徐文长先生墓”为沙孟海所书。先生墓后,是一大株香樟,遮天蔽日,荫盖了半个墓园。

应季的菊花被安在香炉正中,秋日*花好祭先人。花盆两边各立烛台,何水法美术馆负责人唐铭泰点亮烛火。画家们挨个取香点火,齐整肃立,端身正意。

接着,祭文长卷徐徐展开。祭文由绍兴文化馆邓娜撰,画家毛康乐书。兹录于下:

岁在丁酉,时值孟冬,群贤毕至,雅集青藤。谨以心慕手追之诚,聚画作四十余,乃致祭于文长先生之前曰:

明正德十六年兮,先生诞于山阴。

十岁手植青藤兮,藤与君两相成。

曩忧家国天下兮,投笔从戎抗倭。

俄郁郁不得志兮,退而自守青藤。

孤标傲世身隐兮,自在岩畔心扬。

天汉分源性灵兮,眼空千古名传。

书诗文画皆奇绝兮,光芒夜半惊*神。

袁公中道追慕兮,板桥白石憾恨。

七圄八落九重生兮,半生落魄终成翁。

藤过花甲君过稀年兮,万历廿一年卒于中。

今日吾侪聚此兮,追怀先生遗风。

青藤精神永续兮,如椽大笔画丹青。

致哀兮是祷。呜呼,尚飨。

邓娜

丁酉年冬月

举香三拜后,焚化祭文。众人齐齐瞩目中,*卷在红色火苗中化作缕缕青烟。

恰恰有风来,焚尽的纸灰轻轻袅袅,落在封土杂草与篁竹上,营养一片生机。

墓园内尚有徐渭父兄之墓,亦有陈列室,介绍先生传奇一生。

出得墓园,沿着小径回返。道旁灌木丛生,众人见有紫色小果醒目,星星点点,珊珊可爱,便都采撷起来。网上查询,原是“紫珠”。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半生落魄,先生以抛落野藤中的明珠自喻,未曾想到,逝后竟得大名,影响后世五百年。

在山林荒野间,手中这折紫珠,色泽竟纯而又纯,有着凛然的贵气,如一盏盏小灯,将这个阴晦的下午照亮。

画家赵立新将一束紫珠,如作画一般在手中观摩穿插:“你看,疏密关系都有了。”一众皆笑。

小径上,又有一队人与画家们照面而过,他们也来祭拜先生了。

小径外,是满满一整个盆地的茶园。修剪整齐的一列列茶树,如同生机一以贯之的国画线条,在山水间铺展着。徐渭先生也爱茶的,他曾手书《煎茶七类卷》,行行有磊落之气。有茶园相伴,长眠此处诚是快事。

画家们把紫珠带回了绍兴古城,带回了何水法美术馆“青藤新韵”展厅。他们互相观摩画作,共同切磋琢磨,砥砺共进。正是:借青藤写意精神,传当代艺术新韵。

展览开幕式

方天说书:徐文长的故事

嘉宾见证手书祭文

同饮绍兴酒

展览现场

部分参展作品

费秋生作品

毛康乐作品

孙晓刚作品

李九红作品

刘中南作品

唐铭泰作品

王剑书作品

余晖作品

张勇作品

朱海波作品

董世君作品

青藤新韵——中国画邀请展

主办单位:

绍兴市文化馆·何水法美术馆

展览时间:

年11月19日——11月29日

展览地点:

何水法美术馆(绍兴市越城区人民西路26号)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有更多惊喜呈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yezizhua.com/dzpz/491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