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广州是一座枢纽城市、商贸名城,这些都将广州指向一个头衔:流量大城。广州因流量而强,也因流量而新。近5年间,广州常住人口年均增长45.1万人,增速领先北京、上海,广州是如何将将“流量”变“留量”?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有关专家进行了分析。无可替代的交通流量中枢广州作为全国综合交通枢纽,拥有世界级的海陆空网络基础设施。空运方面,广州白云机场年旅客吞吐量破万人次,居全国第三;年在疫情考验之下,更是逆势起飞,全年运输旅客万人次,客流量跃居全国第一,甚至有望成为全球第一。陆运方面,广州拥有我国最繁忙高铁站——每日经停车次,居全国第一;拥有客运强度最大的地铁网络——年客运强度全国第一,达1.74万人次/公里日,线路最高日客运量万人次。航运方面,年广州港累计完成货物吞吐量6.27亿吨,稳居世界前五,成为新时代“一带一路”的重要起航点。遥遥领先的贸易流量据统计,年广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7亿元,居全国第三,年广州跨境电商进出口额达.9亿元,居全国第一。而作为广州商贸都市龙头招牌的广交会,年也交出了不俗的成绩,广州商品年进出口总值.81亿元,为全国各大城市第6,贸易顺差达到.15亿元,在促进国际经贸往来的同时,持续为我国创收。除了广交会这种“大手笔”,广州在商贸流量上的主导权更体现在多种多样的“非正规经济”的“定价权”。全市专业批发市场个,市场交易额超万亿,利税过亿元,其中规模上市场交易额亿元,服装、茶叶、皮具、酒店用品、水产品等专业批发市场已形成“广州价格”,是国家制定价格政策重要的参考依据。继续增长的人口流量人的不断增长和流通是城市保持活力的最关键因素。人囗变动显示出拥有两千多年建城史的广州仍具有强大的磁场和吸引力。在一些大城市控制人口增长的同时,广州仍能保持包容开放心态,持续不断地获取新的人口和新活力。近5年这一趋势尤其明显,~年间,广州常住人口年均增长45.1万人,增速领先北京、上海(数据来源:广州、北京、上海、深圳统计年鉴和统计公报)。值得注意的是,人口的变化显示,广州不仅让“老人”愿意留下来,也更吸引“新人”眼球:一方面,传承千年的岭南文化、早茶文化,“老西关”“老东山”的广府情调,仅次于京沪的全国医疗设施,适宜的物价,让“老广州”们活得惬意自得。另一方面,年轻人也对广州青睐有加。全市年常住人口中,14-35岁人口占比40%,比北京高出10个百分点。广州年在校大学生总数达.96万人,数量居全国第一。从另一个有趣的角度也能看出广州的“年轻指数”——年第三季度广州的奶茶店数量高居全国第一(数据来源:百度地图慧眼),广州年轻人功不可没。新时代的“留量”为王巨大的“流量”彰显了广州非凡的活力,而如何将其转化为同样巨大的“留量”,如何留下这么多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呢?广州提供的答案是——这里有韧性多元的就业机会,和惬意美好的市井烟火气。1.永远在拥抱变化的韧性产业在产业发展方面,广州淋漓尽致地发挥了其既多元包容,又紧跟潮流的城市精神,广州坚信“永远不变的只有变化”,紧扣时代脉搏,随时看准方向,看准潮流,因时而变。不管是20世纪五十年代广州现代工业体系的建立,还是二十一世纪后以广交会为代表的国际贸易的突飞猛进,亦或当前数字经济时代下,广州提出“一区三城”的创新格局,大力引进腾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