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杨朱村,朱熹后裔,穿越800年的人文之

来源:芜湖美丽乡村

在皖南山水古镇红杨,一场穿过多年前的时代精神之旅,把我们带到一个叫朱村的地方。愈向里走去,愈能体味到一种特有的气息,龟鱼瓦影、泛泛青苔、斑驳老墙均凝聚着弥久的朴素,承载着昨天的故事。

朱村隶属红杨镇兴塘行*村,全村18户80余人,皆朱姓。在一户老宅里,一幅巨大的清朝朱氏布质宗图展现在今人的眼前。因年代久远,图文有些模糊,但内容依然可以辨认。遗憾的是,一九一九年(民国八年)所修的族谱书籍损毁较重,所幸名为《旌阳朱氏宗谱》的总谱保存完好。

谁能料到,就是这么一张宗图,几本族谱,让我们了解到,这个小小的村落里居住的人们竟然和南宋理学大师朱熹一脉相承。可见,朱村宗图、族谱不仅起到了“勾连天人、贯通古今”的作用,更具有维系一个氏族精神的凝聚力。

宗谱专家研究发现,朱氏目前在全国共有两大支系,“八支”和“紫阳宗”。八支起先为“沛国堂”,在沛县,即汉太祖高皇帝刘邦出生地,至今已有多年。届至朱元璋君临天下,沛国堂已分为“仓里”等数十个支派。由于历史上称帝的朱姓非元璋一人,五代十国时期,后梁皇帝朱温即如是,当皇姓朱氏修谱时,朱元璋深觉朱姓派系过多,难以全部入谱,遂曰:“大丈夫何妨自作主张。”从此,皇姓朱氏定朱元璋为一世祖,不再上溯历朝历代。据江苏盱眙县的《八支朱氏宗谱》记载:朱元璋小名朱重八,后为推翻元朝改为朱元璋,谐音“诛元璋”(诛,杀;元,元朝;璋,古玉器,外形如刀),所以,朱氏为“八支”。八支宗谱修于盱眙,为朱元璋第十七子宁王朱权在主*江西南昌时所修。盱眙明初为县,属泗州。泗州,洪武元年(年)属临濠府,也就是现在的安徽省凤阳县,正是朱元璋的老家。

相对于明朝的八支,紫阳宗历史更长。南宋绍兴①十三年,时年14岁的朱熹(—)为遵亡父朱松遗言,随母由建安(今福建省建瓯)北迁,定居于崇安五夫里(今福建省武夷山市五夫里镇),投靠其义父刘子羽。

朱松为济世传家的君子儒,生前与抗金名将刘子羽交好,并将朱熹托孤给刘子羽为义子。刘子羽遭秦桧陷害返归故里后,不负好友所托,为朱熹母子构筑楼宅于潭溪之畔。因朱熹祖籍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有一山名为紫阳山,为表示不忘先祖,朱熹特将新宅更名为紫阳楼,厅堂匾名“紫阳书堂”。紫阳楼是朱熹定居近五十年的旧居,“紫阳宗”即源于此。当今紫阳朱氏宗祠大都书有“沛国家声,紫阳世泽”这幅门联。

朱熹先人原在北方,他在《婺源茶院朱氏世谱序》中写道:“相传望出吴郡,秋祭率用鱼鳖。唐天佑中,陶雅为歙州(徽州)刺史,初克婺源,乃命吾祖瓌领兵三千戍之……子孙因家焉。”这里的“瓌”为朱瓌,系婺源茶院(府君)朱氏始祖,朱熹系其第九世孙。朱瓌当时奉命守卫婺源,防止*巢农民起义*再次挥师婺源。

据安徽省旌德县旌阳朱氏年全谱以及清朝乾隆年间所修谱书记载,旌阳凤山朱氏和朱熹同属茶院(府君)朱氏,凤山朱氏始祖朱楫系婺源茶院(府君)朱瓌第六世孙,后迁往旌阳(即旌德)。

朱楫后人在历史演变中,一部分逐渐由旌阳凤山迁往安徽省南陵县界山、东塘一带居住。因界山水田少,旌阳凤山另有一些朱氏子弟便来到芜湖县红杨树圩区落户,即今日之朱村。

朱村现存族谱记载,该朱氏为旌阳凤山朱氏,与南陵县界山朱氏、东塘朱氏原为同宗,均从旌阳凤山迁徙而来,但界山朱氏在清朝乾隆年间修谱时已然独立分支,谱名为《南陵界山朱氏宗谱》,而朱村谱名仍为《旌阳朱氏宗谱》,也就是说,朱村和南陵东塘的朱氏一脉还是原汁原味的茶院(府君)朱氏。

朱熹家学渊源深厚,其曾祖父朱绚的长子朱森(—),赠承事郎。朱森是个儒学家,兄弟4人,兄长和两个弟弟早逝。朱松在《承事府君行状》中曾曰:“吾家业儒,积德五世矣。”婺源朱氏支脉唯是朱森(清光绪《续修紫阳堂朱氏家乘·朱氏系图》)。北宋重和元年(),朱松登第进士,以同上舍出身授迪功郎,被任命为福建路建州(府治在今建瓯)*和县尉。

从朱楫为其四子的取名来看,他也是个精研儒学者,四子分别名为朱仁、朱义、朱礼、朱智。“仁义礼智信”正是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合称“五常”。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之中,与五行说“金木水火土”、古人创作的“梅花篆字”梅报五福(平安、健康、幸福、快乐、长寿)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三字经》也有提到,“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儒学世家,书香门第,这一切,都对幼时的朱熹产生了深远影响。朱熹后成为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诗人、文学家,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其词作语言秀正,风格俊朗,无浓艳或典故堆砌之病。

朱熹又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可谓一代圣人。他一生热心于教育事业,孜孜不倦地授徒讲学,无论在教育思想或教育实践上,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朱村宗谱中提及,为教育后世子孙,朱熹特作《朱熹家训》一篇,全文仅有字,但字字珠玑,是治家、修身、处世的家教经典。家训以朴实精辟的语言倡导重德修身、家庭和睦、人际和谐,提出了每一个人在家庭社会中所应承担的角色和应尽的伦理道德义务,其内容所放射的理性光芒,向世人彰显了中华民族道德文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至今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指路明灯。

正是有了朱熹的家训,紫阳宗朱氏一脉始终遵循理道,重视子弟教育,自南宋至清,紫阳朱氏在朝为官者甚众。从朱村现存宗谱“历代仕官録”中,略举数人可见一斑:

朱在,朱熹第三子,南宋孝宗时封建安郡开国候,食邑三千户,赐紫金鱼袋。紫金鱼袋在唐、宋官衔中常有此名。紫指紫衣,金鱼袋系用以盛鲤鱼状金符,一般佩于腰右。官服分别颜色,从唐代开始为:三品以上紫袍,佩金鱼袋,这种服色制度,到清代才完全废除。由此,朱在至少为三品以上官员。

朱浚,宋光宗年间礼部侍郎,官拜二品。相当于现在的文化部副部长。

朱升,明朝奉议大夫。奉议大夫为文散官名。金始置,正六品下,元升正五品,明为正五品初授之阶。清废。

朱正常,明洪武十三年,以文学优士被朝廷授唐王伴读。伴读为自宋时诸王府设置的陪读之官;唐王是历代被封为唐地的郡王。明朝唐王是朱聿键,清顺治三年八月被俘杀。所谓宰相门前七品官,朱聿键既被封为王,朱正常也为七品以上。

朱唯元(朝代不详),沔阳(今湖北省仙桃市)知州。正三品,同如今省辖市市长。

朱家澧,朝代不详,但按明清官制,其为知县加同知卫②,应属正五品。

朱德树,清光绪年间举人,任盐运使司分司,在办理*河山东境内决口赈灾时有功,恩赐四品......

在朱村的宗图上,另有一对身穿明代官服,胸口绣有仙鹤图案的男女画像,男者身旁牌位称“故祖朱椿孙公之位”,女者为“故祖朱门吕氏之位。”从明朝官员服饰规定来看,仙鹤表明朱椿孙为当朝一品文官③,同时,宗图上也只有这两人画像,吕氏应为朱椿孙之妻。

有资料表明,如今研究朱熹、研究紫阳宗朱氏的人遍布全球。那么,祖上出过那么多文官名仕的朱村朱氏,作为和朱熹同是茶院(府君)朱氏的后裔,能不能在当下乡村旅游大潮中搏击风浪,发扬紫阳宗朱氏诗礼传家、乐善好施的传统再造辉煌呢?我们坚信,在重视文化产业开发的红杨镇*府的主导下,朱村人一定会向世人展现一个文化寻根的精彩之地。

——————————————————————————————————

①南宋之所以用绍兴记年,系因赵构皇帝被金人所逼,公元年逃至绍兴(时称越州)后觉得心情很好,江山会被收复,便有了“绍祚中兴”一说。

②同知:明清时期的官名。同知为知府的副职,正五品,因事而设,每府设一二人,无定员。

③明朝文官绣禽,以示文明: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鶒,八品*鹂,九品鹌鹑;武官绣兽,以示威猛: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罴,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马;杂职:练鹊;风宪官:獬豸。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yezizhua.com/dzpz/1096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