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沧茶源地理丨山长水阔昔去来归西部文明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与茶结缘最深的,莫过于地处版图最西南的云南省临沧市,不论是种茶历史、饮茶文化,以及茶叶的面积、产量和品质,临沧,都无愧为“天下茶尊”这一称号。近年来,临沧市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府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的决策部署,努力把茶叶打造成临沧的名片,的名牌,世界的名品,把临沧建设成为世界一流茶叶产业中心,成为举世闻名的“红茶之都”和世人敬仰的“天下茶尊”。

今天的《临沧茶源地理》专栏,让我们走进云上邦东,昔归故里。

邱开明,临沧本地知名画家、书法家。他曾旅居海外多年,因恪守叶落归根的祖训回到家乡。四季流转间,邦东大雪山巍峨仰止的身影,总是萦绕在邱老先生的心头,久久挥之不去。他对雪山心有向往,却一直未能亲临其境,至今遗憾唏嘘。

邱老先生素喜咖啡、也好饮茶,离家不远的博尚镇机场近旁,一座在幕布村新建的云上乡愁书院,是老先生最近常去喝茶的地方。

邱老的忘年交盛毅隆,80后茶人,是这座乡愁书院的新晋主理人。一壶来自邦东的昔归老茶,即将开启二人的融洽时光。

老人与老茶的故事,也许各自精彩,那些漫长岁月中的波澜跌宕、风霜打磨,都深深吸引着盛毅隆,也为他的行茶之路打开了另一扇窗。

风和景明,博尚镇油菜花海绚烂至极,在书香与茶香混合弥漫间,老画家突发灵感,他决定提笔创作一幅以邦东大雪山为题的《雪山奔流图》。

老画家用心绘就大美山川的同时,有人正在为他的故梦付诸实践。在离博尚镇公里开外的邦东乡邦东村,90后昔归组副组长郝金建,找到两位熟悉路况的同乡,从澜沧江边海拔米的家中出发,至海拔多米的护林站下车后,徒步向邦东大雪山发起挑战。

邦东大雪山位于临翔区东北部的澜沧江西岸,距临翔城区19公里,距郝金建在昔归的家也有十来里路。山腰林海茫茫,山间溪流不断。越接近雪山的地带,越是人迹罕至,气候阴晴不定、瞬息万变,甚至有一丝风云诡谲。

随着山体高度的增加,地貌植被显著变化,深冬越加寒气逼人,翻山越岭近3个小时之后,郝金建与同伴终于登上雪山之巅。

独孤凌冽的山顶,浓云蔽日,积雪覆盖,对于见惯了如春四季的人们来说,感受格外不同。野生山茶花满树花苞,在刀剑般的寒风中傲然欲放,这让此刻的造访者们觉得意外而感叹。

三杯两盏间,昔归老茶的香与韵,为画家催生出点点灵感,年少时跋山涉水的记忆不断涌现。身未动,心已达,邱开明用心绘制《雪山奔流图》。也许,在艺术家的笔下,邦东大雪山,是一座有沧桑、有故事、有内涵、有情义的高山。而在茶学专家的眼中,邦东大雪山则被赋予了更多地质学与植物学定义。

背倚大雪山、脚踩澜沧江,邦东山川终年云海茫茫,茶树与巨石共生,自然生态天造地设,堪称一绝。邦东乡群山脚下,清末民初就随马帮印迹享誉四方的蟒鹿山、锡规茶,如今已是名满天下的忙麓山、昔归茶。这是一片世所罕见的低海拔出好茶的大叶种产区,天时地利与人和,贡茶故地绝非沽名。

徐亚和,云南茶产业的践行者,茶叶流通协会理事、云南省茶叶流通协会副会长。80年代初,从浙江农业大学毕业后,徐亚和就一直致力于茶叶的科研、教学与生产实践。

年至年,徐亚和在临沧农校任教,发表茶学论文十余篇。年至年,他被借调到云南农业厅昆明花园茶厂任厂长。在此期间,徐亚和创办了“云南茶叶信息港”,首次践行茶叶电商运营模式。年至今,他又开辟了《亚和说茶》自媒体讲座,收听达10多万人次。徐亚和撰写过多部茶学专著,在海内外茶界流传甚广,对茶叶从业人员来说,极具参考价值。丰厚的茶识学养,是徐亚和30多年风雨兼程走遍茶山的教研积淀。对于钻研了数十年的邦东茶,他更是有着独特的情感与发言权。

雪山脚下,石介茶丛生之地,万亩红花杜鹃热烈绽放,一个令人心灵悸动的茶席,正在拉开帷幕。做茶人归结的乐趣,往往只在置身山野的这点小欢喜。惊蛰已过,万物萌动,只等着春风的一声号令,所有的山川风物即刻便能苏醒。暮春三月,每一座茶山都快要沸腾,每一个茶人都跃跃欲试,然而年轻的郝金建却并不慌张,他还在执壶等待,让自己真正绷紧了神经的那一刻。

澜沧江边、古渡之滨、忙麓山中,今年春天的第一片茶芽徐徐初展。制茶人仿若是随时等候上阵的斗士,在紧张忙碌的春茶大战到来之前,他们会进行一次彻底的放松。

同样在悬心等待的昔归茶人盛毅隆,带着画家邱开明走进了盛氏在昔归的基地。在一棵百年古茶树下,小盛为老者摆了一个简单的茶席,带着自家新出的烤罐茶,二人当下即烤即饮,开启了一段充满画面感的昔归茶园下午茶时光。

画家:阿隆,这种碳是哪里定制的?

盛毅隆:这种碳是橄榄核做成的,它最好的地方就是没有烟,是无烟的,而且点燃后火还相当旺。

画家:这种烤罐很特别,以前也没有见过。

盛毅隆:在茶园里,这种品饮感觉太舒服了,这是我们今年新出的一个产品,竹箩盒子也漂亮。现在烤的这种器具里雕着碗窑,就是来自我们临翔区博尚镇的碗窑村,而且这个产品是找了一位非遗传承人专门定制,每一套都有收藏价值。所以说在家里也好,在户外也好,都可以随时随地喝这种烤茶。

画家:闻着就香了,喝着是感到有点苦涩。

盛毅隆:有点苦是吧,你看这茶汤,汤色比较金*,很透亮,闻起来有点淡淡的糊了焦了的香味。那种焦香,是烤焦了但又很香,烤过以后,苦涩味会降低40%至50%,汤会更甜,汤水会更细腻,喝起来感觉柔柔的。经过烤制以后,茶的寒性就减弱了,也不是完全没有,就特别弱,适合老年人,包括娃娃们都可以喝。

画家:呵呵,是越喝越出味。阿隆,之前你寻找了那么多年,我看现在做茶就是让你最有干劲的一件事情了吧?

盛毅隆:是的,邱叔,兜兜转转很多年,如今这就是我最想干好的一件事。

春茶季被人们翘首以盼,古树却保持着一贯的沉稳与老练,攒够营养才肯发芽。郝金建与家人苦等了一年的时刻终于到来,在昔归核心区的茶园里,年幼的孩子为父亲摘下了今春的第一片茶芽,这预示着一年的生计,将从此刻开始忙活。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载体的团茶,历史上曾一度是皇家贡茶。在昔归,几乎家家会做团茶,先民做茶以团,据说是为了方便运输,也有的说,是百姓为了让祭祀茶品好看而制。

茶与人,似乎都在较量着彼此的耐性,越是坚持到最后的,越是会有更好的胜算。时机一到,人与自然,都爆发出蓄积已久的最大能量,较量到最后,反而是这:一杯和谐。

开汤的结果,证明了之前熬炼那份耐性的必要。假以时日,内质转化的茶团,必将呈现出更醇美的滋味。古树的韵,头春的鲜,一一展现,汤感饱满,层次分明。源头好料,交出了一份好的答卷。实至名归,此为昔归。

长年深耕邦东做科研,一提到极其珍爱的昔归,徐亚和便可以滔滔不绝,他介绍说:“在所有的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当中,昔归茶的标志性、指向性、特殊性是很明晰的,普遍的云南晒青茶被视作墨绿色,昔归茶是墨绿当中带暗,有点黑,叫黑大叶。墨绿带暗,就是当中叶绿素A的成分比较高,所以叶色发暗。比起其它的大叶种茶,昔归茶显得条索非常紧而实。茶条要形成这个特征,必须要有果胶。如果果胶不多,是粘不紧的,果胶多,果胶是糖分,这就是茶汤粘稠厚滑的根源所在。虽然昔归比较热,但是这个低热河槽地区,因为有雪山作用,白天气温比较高,但是夜间降温比较快,受雪山的影响,昼夜温差大,积累很多,茶叶就形成了厚实这一品质特点。所以昔归茶外形墨绿乌黑、内茎暗红。”

呷一口茶,徐老师继续从专业角度阐释昔归茶:“我拼配过很多类型的茶叶,应该说昔归的香气是最难拼配的,我到现在为止还没有找到这个方法,这种没法拼配的香气,我们叫做地域香。茶叶是一种深根植物,要求土层达到1.5米,如果土层低于1.5米,茶叶味道是好不起来的。这就是有些地区虽然有乱石的地貌,但是出不了好茶的根本原因。从汤色上来看,因为叶绿素A的成分比较高,所以做出来的茶,茶汤是杏*当中带青,就是我们说的,生一点点,就是偏绿的成分多一点。因为叶绿素A是暗绿色的,叶绿素B是*绿色的,A一多,两个色一调,就会比其它茶区的茶汤显得杏绿一些。昔归茶口感的特点,我认为是两端甜、中间苦、后生津。两端甜,就是入口是甜的,紧接着你会感觉到苦,涩味也感觉到了,但是苦能够回出甘来,涩能够生出津来,最后你会感觉到深入喉咙的甜。我们说茶有五味:苦、涩、津、香、甘,昔归茶是五味俱全的。像这样五味俱全的茶不多,这也是我这么多年来在昔归茶区,我去致力于石介茶打造的一个重要原因。”

徐亚和是云南优良茶树品种——邦东大叶种(昔归)、冰岛长叶及漭水大叶种的发现者与命名者之一,他推出过一部微电影《寻找石介》,出版了《石介茶》一书,站在云南茶叶专家的角度,作为临沧人的他一直致力于为邦东茶文化找*,也不断在为邦东茶产业的发展支招,并对外宣介。

徐亚和认为:邦东乡有七个历史痕迹或者说自然景观值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yezizhua.com/dzpz/1084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