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医生 http://baidianfeng.39.net/qwzj/
文|李小霞编辑|乔芊
在中国乳业江湖史上,牛根生是一个传奇又充满争议的名字。
年,家境贫寒、出生不足满月的牛根生,被父母以50元的价格卖给一户靠养牛为生的牛姓人家,为了养家糊口,泥水匠、马工、卖冰棍、卖菜,他什么都做过。养父去世后,牛根生子承父业当起了养牛工人。
牛根生在41岁时创办蒙牛,年,经过9年发展后超越伊利,成为国内最大乳品企业。早年的坎坷经历,配上中国“乳业大王”的成就,牛根生演绎了一个中国企业快速发展的传奇。
但狂飙式发展也为蒙牛及行业带来了负面效应。因为他激进的策略,乳业摊子铺得过大,导致奶源供应不足,引发了整个行业哄抢奶源——这也间接导致了三聚氰胺事件的发生。受此事件影响,牛根生的个人形象急转直下。
三聚氰胺奶粉事件的爆发,让蒙牛陷入生死存亡的境地,牛根生“万言书”求救,企业家朋友解囊相助,终结了蒙牛落入外资手中的可能。
而随着中粮的进入,蒙牛的“牛根生时代”幕布开始降落,直至近日,最终落下。
11月0日夜间,蒙牛乳业发布公司董事变更、授权代表变更、董事会委员会组成变更的通知,其中一项是,自年12月1日起,蒙牛创始人牛根生因退休并拟将更多时间投入慈善工作原因,辞任公司非执行董事及战略及发展委员会成员。
这意味着,牛根生与其一手创办的蒙牛彻底告别,挥一挥衣袖,留下的是一个在中国乳业领域难以复制的企业样本。
草根神话
翻阅中国乳业发展史,蒙牛和伊利是绕不掉的两个名字。而了解牛根生的创业故事,还要先撇开蒙牛,从伊利说起。
年,养了几年牛的牛根生进入了呼和浩特回民奶食品总厂——这是伊利的前身。他从底层一名洗瓶工干起,一路升车间主任、分厂厂长、总厂副厂长、集团生产经营副总裁。
牛根生深得其领导郑俊怀(后曾任伊利集团董事长兼总裁)赏识。年,郑俊怀对回民奶食品厂进行股份制改造,更名为国有控股的“伊利实业股份有限公司”,郑俊怀为公司总经理,牛根生被任命为副总经理,主管冰淇淋、雪糕生产。
7年,牛根生策划了“伊利苦咖啡”冰淇淋广告风暴,“苦苦的追求,甜甜的享受”广告语从省市飘到中央电视台,仅苦咖啡冰淇淋单品一年销售额突破亿元。另外,他策划的“伊利雪糕进*亚特兰大奥运会”又大获成功。伊利雪糕风扉全国,销售额由7年的15万元增长为7年的7亿元,牛根生被誉为“中国冰淇淋大王”,他所负责的领域,占到伊利总销售额的80%。
根据《蒙牛内幕》一书的表述,牛根生日益高隆的名声、影响力,大有功高盖主之嫌,引得郑俊怀心生隔阂。觉察出此的牛根生三次请辞,最终董事会免去其副总裁职务,并安排他去外地学习,不得少于两年。牛根生去了北大光华管理学院读MBA,在这期间,他手下用过的人基本上都被免职。这些人找到牛根生希望他能带领大家东山再起。
9年1月,牛根生与追随他的伊利旧部共同成立了新公司——蒙牛乳业有限责任公司。8个月后,蒙牛进行股份制改造,名字变为“内蒙古蒙牛乳业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由最初的万元增至万元,发起人是牛根生和从伊利出走的邱连*("苦咖啡"冰淇淋的发明人)、杨文俊(原伊利液态奶公司总经理,伊利常温奶项目的创始人)等10个自然人。
彼时,伊利大概不会想到,这十个被业界称为“乳业最硬的十个脑袋”的人,将开启中国乳业的蒙牛时代,打造出超越自己的巨兽。
之所以被叫作“乳业最硬的十个脑袋”,是因为蒙牛面世,除了人和经验,一无奶源,二无工厂,三无市场。乳业界向来“得奶源者得天下”,然而当时奶源掌握在大企业手里,短时间内自建奶源基地、工厂对蒙牛来说也不现实。
于是牛根生提出了“先建市场,后建工厂”的逆向经营战略,分段运作,把全国许多的工厂变成自己的加工车间,生产、供应、销售三大环节蒙牛只在最后一环上拥有绝对控制,在短短的两三个年内,牛根生接管了几家濒临破产的乳企,盘活了7.8亿元的资产,完成了一般企业几年才能完成的扩张。
蒙牛能在强手如林的乳界取得立足之地,得益于牛根生发现了当时产品品类的一片空白之地,即保存期较长的中档液态牛奶。于是蒙牛迅速开发出保存期为0天的利乐枕牛奶,抢占了市场先机。以利乐枕牛奶打天下的蒙牛,体现的正是当下消费品的爆品方法论。
尽管后来蒙牛因“唯营销论”被诟病,但不可否认的是,蒙牛的高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强大的营销。曾经为蒙牛出谋划策的知名营销专家李光斗透露过,牛根生是一个深谙营销技巧的企业家,当年有00万资金就可以拿出万投放市场。
在品牌创立之初,蒙牛营销上就高调地和伊利牵扯到一起。不但在呼和浩特大街上挂出印有“蒙牛乳业,向伊利学习,争创内蒙乳业第二品牌”口号的红色箱体广告,甚至还在冰淇淋包装上打出“为民族工业争气,向伊利学习”的字样。中间的一个插曲是,蒙牛的广告牌一夜之间被砸得稀烂,但蒙牛却因此事件获得了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