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蜂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养蜂农户收入

三月,春暖花开蜜蜂舞,又是一年农耕时。赣州市赣县区养蜂历史悠久,早在唐代,赣县生产的蜂蜜就被列为“贡品”,是我省传统养蜂大县。

近年来,赣县区走绿色发展之路,加强森林植被保护,为蜂群繁衍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同时通过大力引进优良蜂种、举办养蜂技术培训班、邀请养蜂专家现场指导等方式,实现蜜蜂种群数量连年增长,养蜂大户不断涌现,蜂蜜产量年年上升。养蜂,已经成为赣县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特色农业产业。

科技创新,破解产业链瓶颈

赣县区气候温暖湿润,蜜源植物丰富,十分适宜发展养蜂生产。随着蜂群养殖规模扩大、产量增加,产业发展也面临着不少瓶颈,如蜂蜜滞销问题日益突出、蜂种优良性能日益退化等问题,直接导致蜂农养蜂积极性下降,蜂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图片来源:网络

近年来,赣县区把提升蜂农科技素养摆在首位,狠抓科技兴蜂助力脱贫攻坚,瞄准蜂业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加大对边远乡村支持力度,强化智志双扶。依托江西省科协基层科普行动计划工程和江西省农函大贫困地区创业致富带头人帮扶培训工程,围绕提高蜂产品品质、倡导生产成熟蜜、推广蜜蜂良种繁育技术、提升产品附加值,创新科普模式,着力破解产业链发展瓶颈。

该区邀请江西省养蜂研究所、赣州市养蜂学会教授专家20余人次,深入蜂业生产重点乡镇开展了26期培训班,受训蜂农余人次;并选派5名蜂业科技骨干赴南昌参加全省蜂业科技培训班,组织协调市养蜂学会名誉理事长樊金生高级畜牧师定期“点对点”蹲点帮扶指导。通过培训和专家入户现场指导,广大蜂农运用科技降低了生产成本,更新了蜂业生产和经营理念,促进蜂业产业转型升级。

截至年年底,全区拥有蜂群数量6.3万箱,年产蜂蜜吨;养殖规模在箱以上的大户多户,蜂群饲养规模在万箱以上的乡镇3个;村集体扶贫蜂场3家,蜂业合作社14家;蜂业总产值约万元,解决带动了多户农户增收致富。

打造基地,助推产业链融合

走进“蜂蜜之乡”长洛,该乡下含村长洛蜜蜂学院科普教育基地绿树掩映,蜂声嗡嗡。科普教育基地占地平方米,有蜜源植物、蜂疗、产品展示和品尝等5个综合展区,还有生态示范养蜂场,其功能主要是介绍蜂蜜的起源与长洛乡自明代以来的养蜂史,以及蜜蜂产品的由来和生产加工过程等,现已接待游客余人次。

▲图片来源:网络

赣县区深入挖掘蜜蜂文化,探索建立了“蜂业+科普”“蜂业+文化”等促进产业链融合的新路子,形成产业、文化、旅游、生态有机融合的蜂业产业链,推动全区坚定走绿色发展道路。

“千年古村,千箱蜜蜂,这些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是乡村振兴的宝贵财富。”长洛乡*委书记李芳说,一方面依托科技兴蜂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一方面通过把闲置农房激活作为唤醒农村沉睡资源、激活古村落、推进乡村振兴的突破口。

“蜜蜂科普示范基地现在成了‘网红’打卡地,蜂蜜也不愁销了。”下含村老蜂农上官恩伟高兴地说。

多措并举,厚植产业链底蕴

在石芫乡山背村,贝之芬蜂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何峰告诉笔者,为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乡里动员65户脱贫户积极发展养蜂生产,并组织养蜂专家入户现场进行技术指导,手把手从零起步教脱贫户养蜂,千方百计帮助蜂农生产优质蜂产品,拓宽销售渠道,增产增收,助力甜蜜事业发展,为乡村振兴打下产业基础。

▲图片来源:网络

蜜源是养蜂的物质基础,再好的养蜂技术,没有蜜源也等于零。为此,石芫乡发动全乡农户利用冬闲田大量种植油菜,既丰富了蜜源,又解决了村民吃油的问题。根据石芫乡夏季优质蜜源比较缺乏的现实问题,乡里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动员广大*员干部和群众在村道两侧、房前屋后大力种植大叶女贞、红果冬青、小叶女贞、无刺构骨等优良蜜源植物余株,有力地厚植产业链底蕴,促进蜂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养蜂农户收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yezizhua.com/dzpz/1017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