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治血六法

妇科治血六法

就妇科而言,血症一般包括月经过多、崩漏、经行吐衄、经前便血以及恶露不绝等。此外由瘀血引起的某些病证,如痛经、闭经、产后血晕等,从广义上来说,亦当包括在内。将妇科血证六种治法及方药论述于后,以便大家参考应用。

补气摄血法

五脏之中,脾统血。所谓脾统血亦是如是。”若脾胃虚弱,气不摄血,流溢脉外,就会变生各种出血病症。其辨证要点为:出血量多,或历久不止,色淡红质稀,面色萎*,少气懒言,精神萎顿,食欲不振,头晕目眩,大便偏溏。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或大而无力。若失血过多,气随血脱者,证见面色觥白,冷汗自出,神识昏沉,四肢不温或厥冷;脉浮大无根,或细弱如丝。常用方药心脾两亏,统血无权,血不归经者,宜归脾汤;中气下陷,气不摄血者,宜补中益气汤;对气虚崩漏者,裘老自拟经验方参芪胶艾汤[炒*参15g,清炙*芪24g,阿胶12g(另烊)、艾叶炭1.2g]效果良好。若气随血脱,出现虚脱险象者,急宜益气固脱,方用独参汤,或参附汤。止血药物可选用艾叶炭、蒲*炭、侧柏炭、陈棕炭、紫珠草、仙鹤草等。

清热凉血法

生血热之机理,有因心火亢盛,血无所主;有因肝经火炽,藏血失职;更有脏阴不足,虚火内动,损伤冲任,而致经血妄行。所以,同是血热,临床上又当分实热、虚热两种类型,而施以不同的治疗方法。其证要点为:实热者,出血量多而势急,色鲜红或紫红夹块,面赤气粗,口渴心烦,怕热喜冷,尿*赤,大便秘结,舌红苔*,或点滴不止,色鲜红或淡红,颧赤,午后潮热,眩晕心悸,五心烦热,口干咽燥,或夜有盗汗,腰酸痛,大便偏干,舌红裂少苔,脉细数无力或弦细带数。常用方药为:实热者,宜清热泻火,清心火用自拟经验方三*忍冬汤(*连4.5g,*芩9g,*柏9g,忍冬藤15g,贯众12g)。清肝火用龙胆泻肝汤;虚热者,宜滋阴凉血,方用固经汤、参麦地*汤之类。止血药物可选用鲜生地、牡丹皮、冬桑叶、白茅根、大小蓟、地榆炭、炙椿皮、茜草炭、贯众炭、银花炭、陈棕炭、大*炭、牛角腮等。

养血止血法

血证患者,由于血去过多,对于血去营伤的病人,养血固属必要,但更重要的,在于消除出血的原因。其辨证要点为:出血久而不止,色淡红,伴面色姚白,头晕乏力、心悸寐劣,肢体麻木,皮肤干燥,舌淡红,脉虚细。常用方药为:归脾汤、胶艾四物汤、人参养荣汤之类,在药物,可选用地*炭、龙眼肉、阿胶、仙鹤草等。

调气止血法

气与血同源而异流,各具阴阳之性,互为其根。血之升降运行,皆从乎气,故血证每由气机失调而引起。所以在治疗上,往往采取降其逆气,平其肝气,补其脾气等法,使气血调和,血自归经。其辨证要点为:气逆者,出血多见于上,如经行吐衄,伴面赤气急,头晕头痛,舌质多红,苔薄*,脉弦;肝气郁结者,气有余便是火,而致藏血失职,冲任不固,出现经血妄行,伴精神郁闭,烦躁易怒,胸胁胀痛,时欲叹气,舌红苔*,脉弦涩。常用方药为:气逆而致经行吐衄者,宜用顺经汤、归经汤等;肝郁者,用逍遥散或丹栀逍遥散、开郁止崩汤之类。止血药可选用藕节炭、白茅根等。

祛瘀止血法

《内经》说:“血实者宜决之。”唐容川说:“瘀血不行,则新血断无生理。”血证可由瘀血阻滞经脉而致,尤其是出血之后,每多留瘀。瘀血不去,新血难安,血必复出。因此,消瘀一法,亦是血证治疗的重要措施之一。其辨证要点为;出血量或多或少,色紫黑有块,少腹胀痛,按之更甚,或少腹有瘢块;舌质紫暗有瘀斑,脉沉结或细涩。常用方药为;桃红四物汤、失笑散、震灵丹、少腹逐瘀汤之类。止血药可选用蒲*、参三七、益母草、花蕊石、牡丹皮、赤芍等。

温经止血法

出血之证固然以血热者居多,然亦有因血寒而起者。盖气为阳,血属阴,阴阳相互维系,若外寒伤阳,或阳气素虚,致阳不固阴,血不循经而致血证。此类患者,宜用温经止血法。其辨证要点为:血色清稀或紫黯,夹有血块;少腹冷痛,得温稍减;口淡不渴,畏寒怯冷,四肢不暖;舌质淡苔白滑,脉迟。常用方药为:温经汤、理中汤之类。止血药可选用艾叶炭、炮姜炭等

注:本文为务中堂刘医生中医技术文化交流用,非医务专业人士请勿试药

部分引用抄录于《近现代25位中医名家妇科经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yezizhua.com/dzcd/906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