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膏方

膏方,又名膏剂,是以其剂型为名,属于中医里丸、散、膏、丹、酒、露、汤、锭八种剂型之一。

历史沿革

膏方在我国有近两千年的悠久历史。起于汉唐,在《*帝内经》中就有关于膏剂的记载,如马膏,主要供外用,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记载的大乌头膏、猪膏发煎是内服膏剂的最早记载。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个别“煎”已与现代膏方大体一致,如“苏子煎”等共40多部,王焘《外台秘要》有“煎方六首”。

宋朝膏逐渐代替煎,基本沿袭唐代风格,用途日趋广泛,如南宋《洪氏集验方》收载的琼玉膏,沿用至今,同时膏方中含有动物类药的习惯也流传下来,如《圣济总录》栝萎根膏,此时膏方兼有治病和滋养的作用。

明清膏方更趋完善和成熟,表现为膏方的命名正规、制作规范,膏专指滋补类方剂,煎指水煎剂;数量大大增加,临床运用更加广泛。

明朝膏方即广为各类方书记载,组成多简单,流传至今的膏方有洪基《摄生总要》“龟鹿二仙膏”、龚廷贤《寿世保元》“茯苓膏”以及张景岳的“两仪膏”等。

清代膏方不仅在民间流传,宫廷中亦广泛使用,如《慈禧光绪医方选议》有内服膏滋方近30首。晚清时膏方组成渐复杂,如张聿青《膏方》中膏方用药往往已达二、三十味,甚至更多,收膏时常选加阿胶、鹿角胶等,并强调辨证而施,对后世医家影响较大。

膏方分类

膏剂有外敷和内服两种,内服膏剂,后来又称为膏方,具有营养滋补和治疗预防综合作用。传统膏方多以滋补为主。

膏方,在中医理论里是一种具有高级营养滋补和治预防综合作用的成药。它是在大型复方汤剂的基础上,根据人的不同体质、不同临床表现而确立不同处方,经浓煎后掺入某些辅料而制成的一种稠厚状半流质或冻状剂型。其中,处方中药物尽可能选用地道药材,全部制作过程操作严格,只有经过精细加工的膏方最终才能成为上品。

内服膏剂一般分为:流浸膏、浸膏和煎膏。

流浸膏是用适当溶媒浸出药材中的有效成分后,将浸出液中一部分溶媒用低温蒸发除去,并调整浓度及含醇量至规定的标准而成的液体浸出剂型。除特别规定者外,流浸膏1ml的有效成分相当于1g中药材。流浸膏与酊剂中均含醇,但流浸膏的有效成分含量较酊剂高,因此服用量小,溶媒的副作用亦小,如甘草流浸膏、益母草流浸膏等。

浸膏是含有药材中可溶性有效成分的半固体或固体浸出剂型。用适当溶媒将药材中的有效成分浸出后,低温将溶媒全部蒸发除去,并调整规定标准,每1g浸膏约相当于2-5g药材。浸膏不含溶媒,所以完全没有溶媒的副作用,浓度高,体积小,计量小。亦可制成片剂或丸剂使用,或直接装入胶囊使用。浸膏分两种,一种软浸膏为伴固体,如毛冬青膏等,多供制片或制丸用;一种干浸膏为干燥粉末,如紫珠草浸膏、龙胆草浸膏等,可直接冲服或装入胶囊服用。

煎膏又称膏滋,即将药材反复煎煮至一定程度后,去渣取汁,在浓缩,加入适当蜂蜜、冰糖或砂糖煎熬成膏。体积小。便于服用,有含有大量蜂蜜或糖,味甜而营养丰富,有滋补作用,适合久病体虚者服用。如参芪膏,枇杷膏等。

近现代膏方在上海、江浙及广东广泛使用,尤以上海为甚。

根据膏方中是否含有动物胶或胎盘、鹿鞭等动物药,可将其分为素膏和荤膏,素膏由中草药组成,不易发霉,四季均可服用;荤膏中则含有动物胶(药),多属温补之剂,且不易久存,一般冬季服用;

根据制作过程是否加入蜂蜜将膏方分为清膏和蜜膏,中药煎煮浓缩后直接收膏者为清膏,收膏时加入蜂蜜称为蜜膏(又称“膏滋”),后者尤其适合年老体弱、有慢性病者。

辩证施治

膏方的组成

①按照膏方中药物的作用可分为滋补药、对症药、健脾药和辅料四部分。

滋补药有益气、补血、养阴或温阳等功能,常用的有人参、*芪.熟地,麦冬、虫草、胎盘等,同时配合使用理气化湿、清热、祛瘀等之剂,以增强滋补的效果;

对症药是针对患者当时主要病症的药物,兼顾祛病和滋补;

膏方内的滋补药多属粘腻呆滞之品,久服多影响脾胃运化,并易闭门留寇,故一般需加用陈皮、砂仁、焦山楂炒麦芽、白术等健脾药,加强吸收,达到补而不滞的功效;

辅料主要包括调味的糖类以及收膏的胶类等。

②按照药物的性质可分为三部分,即饮片、胶类及糖类。

饮片是起主要治疗作用的中药,一般需辩证施治,根据个人情况而不同;

胶类一方面供制作过程中收膏用,另一方面具有滋补作用,如阿胶养血止血、滋阴润肺,鹿角胶可温肾助阳、生精补髓、活血散结等;

糖类主要为了改善口感,另外可补中缓急。

膏方的特点

、膏方“阴平阳秘,以衡为补”,完全体现了传统医学的整体观念

中医理论认为,人的生命活动以阴阳脏腑气血为依据,阴阳脏腑气血平衡则能健康无恙,延年益寿,故《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病邪有阴邪、阳邪,人体正气也有阴阳之气,疾病的发生就是阴阳失去相对平衡,出现阴阳偏盛或阴阳偏衰的结果。因此,利用药物的偏胜之性,来纠正人体阴阳气血的不平衡,“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是中医养生和治病的基本思想,也是制订膏方的主要原则。

临床所及,中老年人脏气渐衰,运化不及,常常呈现虚实夹杂的复杂病理状态,如果对此忽略不见,一味投补,补其有余,实其所实,往往会适得其反。所以膏方用药,既要考虑“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又应根据病者的症状,针对瘀血等病理产物,适当加以行气、活血之品,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阴阳平衡,气血条畅。

第二、膏方具有补虚和治病两大特点

一些春夏易发之病,如哮喘等,如果能在冬季将身体调养好,就不易发作,正所谓“正气内存,邪不可干”。我国民间素有冬令进补的习惯,有道是“三九补一冬,来年少病痛”,“冬令进补,来春打虎”。

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冬天气温低,热量耗散多,胃肠道功能相对较其他季节强,生理机能的旺盛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可以更多地转化为自身物质。人体在冬季新陈代谢速度减慢,此时适当补养,可调解和改善人体各器官的生理功能,增强抵抗力,达到防病治病的作用。

膏方的制定原则

膏方之制定,遵循辨证论治法度,具备理、法、方、药之程序,不仅养生,更能治病。因膏方服用时间长,医者必须深思熟虑,立法力求平稳,不能小有偏差。偶有疏忽,与病情不合,不能竞剂而废,医生与病家皆遭损失。故开一般处方易,而膏方之制订难。膏方是一门学问,又属中华文化之遗泽,应当传承不息,发扬光大。

膏方一般由20味左右的中药组成,属大方、复方范畴,且服用时间较长,因此,制定膏方更应注重针对性。所谓针对性,是指应该针对患者的疾病性质和体质类型,经辨证后配方制膏,一人一方,量体用药,方能达到增强体质、祛病延年的目的。另外,膏方中多含补益气血阴阳的药物,其性黏腻难化,若不顾实际情况,一味纯补峻补,每每会妨碍气血,于健康无益,故配伍用药,至为重要。组方时尤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一、调畅气血阴阳,以平为期

利用药物的偏胜之性,来纠正人体阴阳气血的不平衡,以求“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是中医养生和治病的基本思想,也是制订膏方的主要原则。临床所及,中老年人脏气渐衰,运化不及,常常呈现虚实夹杂的复杂病理状态,如果对此忽略不见,一味投补,补其有余,实其所实,往往会适得其反。所以膏方用药,既要考虑“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又应根据病者的症状,针对瘀血等病理产物,适当加以行气、活血之品,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阴阳平衡。

二、注意脾胃升降,以喜为补

清代 医家叶天士曾谓“食物自适者即胃喜为补”,为临床药物治疗及食物调养的重要法则,同样适合于膏方的制订。口服膏方后,胃中舒服,能消化吸收,方可达到补益的目的,故制定膏方,总宜佐以运脾健胃之品,或取檀香拌炒麦芽,以醒脾开胃;或用桔梗、枳壳,以升降相因;或配伍陈皮、楂曲以消食化积;尤其是苍术一味,气味辛香,为运脾要药,加入众多滋腻补品中,则能消除补药黏腻之性,以资脾运之功。中医习惯在服用膏方进补前,服一些开路药,或祛除外邪,或消除宿滞,或运脾健胃,处处照顾脾胃的运化功能,确具至理。

三、重视脉案书写,辨证立法

膏方的脉案,以往习用毛笔书写,它既是中华文化的艺术佳品,又能体现中医擅长于疾病调养的传统特色。膏方不仅是滋补强壮的药品,更是治疗慢性疾病的 剂型,所以膏方的制订,首当重视辨证论治。医家应从病者错综复杂的症状中,分析出病因病机病位,衡量正邪之盛衰进退,探求疾病之根源,从而确定固本清源的方药。中医的理、法、方、药特色,必须充分体现在膏方的脉案中,并且正确、科学地书写脉案,这样才能保证治疗的有序和准确。切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若用这种方法开出来的膏方,既无理、法、方、药的内容,又无君、臣、佐、使的规律,杂乱无章,患者服后,必定弊多利少。

四、注重体质差异,量体用药

人体体质的减弱,是病邪得以侵袭、疾病得以产生的主要原因,而体质每因年龄、性别、生活境遇、先天禀赋、后天调养等不同而各有差异,故选方用药也因人而异。如老年人脏气衰退,气血运行迟缓,膏方中多佐行气活血之品;妇女以肝为先天,易于肝气郁滞,故宜辅以疏肝解郁之药;小儿为纯阳之体,不能过早服用补品,如果确实需要,多以甘淡之品调养,如四君子、六味地*等;中年人负担堪重,又多七情劳逸所伤,治疗时多需补泻兼施。除此以外,又有诸多个体差异,均需详细分析,根据具体情况,制订不同的治疗计划。*

五、着意通补相兼,动静结合

用膏方进补期间,既不能一味呆补,又不宜孟浪攻泄,而常取通补兼施、动静相合、并行不悖的方法。民间常以驴皮膏加南货制膏进补,时有腹胀便溏等不良反应发生,多因其不符合“通补相兼,动静结合”的原则。补品为“静药”,必须配合辛香走窜之“动药”,动静结合,才能补而不滞。临床可针对中老年人常见的心脑血管病,如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脑梗死、糖尿病等,辨证选用“动药”,例如取附子温寒解凝,振奋心阳;取大*、决明子通腑排*,降低血脂;取葛根、丹参活血化瘀,净化血液等,与补药相配,相使相成,而起到固本清源之效。

另外四时之气的升降沉浮对疾病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古代医家据此提出随时为病,当随病制方的治疗思想。如金元医家李杲在《脾胃论?脾胃将理法》中提出:“春时有疾,于所用药内加清凉风药,夏月有疾加大寒之药,秋月有疾加温气之药,冬月有疾加大热药,是不绝生化之源也。”说明春天多风邪为患,须在方中加入祛风药,如荆芥、薄荷、菊花、桑叶之类;夏天有病多热疾,须加适量的寒凉药,如*连、*芩、石膏、知母之类;秋天有病多燥邪,宜加入温润气分药,如杏仁、紫苏叶、桔梗、沙参之类;冬天有病多寒邪,宜加入一些温热药,如附子、干姜之属。注意用药与四时相应,以适应温、热、寒、凉、升、降、沉、浮的规律,不绝生化之源。受这种思想的影响,结合各个季节的易发病证,则可以在不同的时令,根据病情及气候,采用相应的四时用药法,随证应变,亦可以用膏方的形式来治病及防病。故膏方不仅仅局限于冬令时节。

中药膏方近年来在临床疾病的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临床疗效值得肯定。中药膏方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精华,值得我们中医药工作者辨证应用推广,让膏方回归临床,避免大方、名贵中药的过度使用,值得深思。

参考文献

1.高谦.浅谈治疗性膏方在临床中的应用.北方药学[J],14(10):.

2.稽艳.中药膏方制作与临床分析研究.医药前沿[J],8(23):.

王医院副主任中医师,祥云医疗集团特需门诊中医专家,北京市朝阳区中医类查询库专家。中国中药协会皮肤病药物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会员,中国医师协会皮肤性病学会会员,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皮肤专业委员会会员,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科分会会员。毕业于大同大学医学院,山西中医药大学。

师承山西省 中医外科专家马元生教授,授业燕京赵氏皮科流派首都医科医院皮肤科王萍教授,医院皮肤科陈学荣教授、雷鹏程教授等。

传承和发扬了燕京赵氏皮科流派的学术思想, 作者在国家一级核心期刊发表皮肤病相关专业论文30余篇,参编专著2部。

研究方向:皮肤病中医辩证论治。

版权申明:

1.转摘请注明出处。

2.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一切遵医嘱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切不可给自己妄下诊断。

投稿邮箱:lianxiang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yezizhua.com/dzcd/568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